保障房建设已进入施工旺季,由相关主管部委组成的督察组纷纷开赴各地,落实建设进度、保障质量安全成为当前保障房工作的重点。在开工量进展相对顺利之时,质量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5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重磅民生工程,其方向不容否定,其成绩也有目共睹。但必须看到,面对这一紧迫的任务,仍然有相当多的准备未能做足,需要各界精诚合作补阙拾遗。
首先,部分地方思想准备不足。少数地方仍然在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下“保守”地建设保障房,避免对当地房市和地市造成冲击。最明显的便是土地供应的质量。目前来看,不少地方保障房选址偏远,公共配套不全,甚至出现申请户严重不足的情形,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令人遗憾。
其次,建设机制准备不足。由于保障房造价的限制,开发建设利润偏低甚至无利可图,导致有能力参与建设的企业为数不多,主流房企虽有涉足但参建总量有限,各地普遍依赖临时组建的或是已有的地方国企承担开发建设工作。这些企业中,资质较低者有之,规模较小者有之,开发经验有限者有之,甚至施工企业的资质也难以保证,这显然会为保障房质量埋下隐患。
最后,规划设计准备不足。覆盖全国的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评审过程能够反映出,目前各地保障房规划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功能完善与面积集约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平衡,甚至出现了高层住宅1梯16户的不合理方案。这也体现了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缺乏高度重视、设计费偏低造成各种投入不够、对集约型中小套型设计经验严重匮乏等问题。北京市连续两届政策性住房规划设计展览结果尚且不尽人意,更何况保障房建设任务偏重、财力物力有限的中西部地区。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我国商品住房市场一直以大面积套型为主导,精细化水平提高缓慢。目前,在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大规模快速推进保障房建设,使得既有不足被迅速放大。
“规划设计是龙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年前的指导思想应该进一步强化,这也是本报在推动住房建设进程中一直倡导的价值准则。如今,这句话对于当前保障房建设更具现实意义。在套型面积、造价成本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在建设进度持续加速的情况下,如果不狠抓规划设计这个龙头,目前在保障房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必将演变成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甚至伤及这一民生工程的根基。这不仅需要提高建设者的意识,更需要主管部门和舆论的有力监督与引导,共同推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由此看来,积极苦练内功,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在任何时候强调都不晚。
卢丹:保障房建设仍需苦练内功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