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救吗?


  在新浪、腾讯的寡头追逐战中,微博的用户数已经攀登到2亿的高度,但它也越来越像一团脏兮兮的烟尘。在各种场合,你都会发现微博这个幽灵,尤其是在传统媒体的圈子里。人们动不动就想着去微博炒作一下,为某本书发篇微博推荐,为某个活动搞个微博直播。难道您那几万几十万粉丝,就真的啥都不做,搬个小板凳、洗耳恭听您那140字真言?反正在我的微博首页,每一刻钟都有上百条微博在刷屏,我需要飞速滚屏才能偶尔发现几条有价值的信息。

  微博只是一个新的例证。在网络的一次次入侵中,传统媒体已经病入膏肓地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是一种人质情结,即被害者对罪犯产生怜悯,甚至反过来帮助罪犯。随着博客、微博、iPhone、iPad、电子书的滚滚浪潮,传统媒体疲于奔命,不断推出网站、博客、微博、客户端……但焦虑和恐惧之心从不曾消退。

  他们具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所有特征:人质必须真正认为,绑匪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在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会到绑匪略施小惠的举动;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人质通常得不到外界讯息;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把人质换成传统媒体,把绑匪换成互联网,以上诸条都成立。

  微博甚至让个别媒体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曾说:“微博让《新周刊》核裂变。微博与杂志,只有多赢,没有输家。” 这是有理由的,《新周刊》的新浪微博,到今天有将近300万粉丝了。不过,如果你打开它的信息流,则搞不清这和杂志有啥关系。那些掐头去尾、东补西凑的名言警句,吸引着莫名其妙的粉丝评论和转发。跳开来看,其运营策略和那些所谓的草根牛博其实一样──比如冷笑话精选、精彩语录、搞笑排行榜──靠搬运和贩卖资讯来吸引数百万粉丝。重人头而轻质量。至于原创和个性,那是他们不屑于干的粗活。也难怪,《新周刊》的微博介绍一清二楚: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传媒运营商。

  一句话,信息贩子,在互联网上更容易成功;而真正的个性和独特创意,却越来越无所适从。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偏执感受。近日读了美国大仙拉尼尔(Jaron Lanie)的新书《你不是个玩意儿》(You Are Not A Gadget),茅塞顿开。他把传媒人那些困惑,全都讲明白了。注意,他不是伤春悲秋的旧文人,而是技术界的大拿。他既是计算机科学家,也是音乐和视觉艺术家,现为微软架构工程师。上世纪80年代,他最早提出“虚拟现实”概念。2010年被评为《时代》全球影响力人物之一。

  拉尼尔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以牺牲人性、个性为代价。相比质量,人们更看重信息的数量。个性与创造力,因为得不到滋养,逐渐被“云”和所谓的群体智慧所淹没。信息汇聚成数据,富了Google之类的云巨头,却伤了内容提供者(看看生不如死的传统出版业)。

  这是一种新的社会契约。这个契约鼓励作家、新闻工作者、音乐家、艺术家把他们的智慧成果和想象力以碎片的方式在网络上派发,他们却无法获得报酬,Google、YouTube等等就是这些碎片的整合器。这些公司通过把碎片推向消费者而获得广告收入,而这些钱不会分到创作者手中。

  想想看,微博和SNS不也正是如此吗?这大概是所谓Web2.0的真谛,即互联网促成的群体智慧,优于个性和人性。因此,拉尼尔的笔锋指向了硅谷奉为经典的大多数理论,比如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KK的蜂群、无所不在的云计算、众包等等,连开源操作系统Linux和维基百科,他老人家也不满意。他并不是全盘否定这些实践,而是认为,Web1.0时代的很多创造,或许有着独特的人性美。比如一些数学爱好者做的网站,比维基百科中的数学词条其实更有表现力,但在搜索引擎里无疑排在后面。

  在中国,我们也会看到:有许多优秀的个人博客、群体博客,比闹哄哄的微博更有价值。但在蜂群时代,他们越来越成为孤岛,也越来越无法获得报酬。

  关于音乐界的调研让拉尼尔忧心忡忡。在互联网出现15年、音乐文件共享出现10年后的今天,到底有几个音乐人适应了新规则?拉尼尔到处发布寻人启事,但他发现成功的音乐人非常之少。相应地,音乐地貌也变了。从60年代开始,每一个10年,大致会出现一个新的音乐潮流,从原始蓝调到现代爵士乐,从摇滚到朋克到嘻哈……但现在,在网络和音乐共享出现的十多年里,出现过新的音乐风格吗?似乎只是复古、复古再复古。这一代年轻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标签,这个期间的音乐停止了对生活的再度描绘。

  中国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况?还有几个真正的音乐人在出唱片?难道互联网普及之前的90年代,就是流行音乐的创作巅峰?即便互联网如火如荼,但真正有创造力的内容依然来自传统机制,比如电影、杂志和图书。的确如此,真正让我顿悟和开窍的,依然是图书,而不是滚屏的微博。

  “如果只有新闻工作者或者音乐家受到了冲击,虽然也是巨大的损失,但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去修正,比如说用非营利组织来支持他们的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影响到的是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更多利用自己的头脑创造财富的机会,我们都会越来越穷。”拉尼尔如是说。

  有解决之道吗?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进入内容创造领域的通路,并为他们开辟获得报酬的途径,哪怕是小额付款。显然,拉尼尔对免费(自由)文化是说不的。

  传统媒体人还有出路吗?拉尼尔并未给出答案,或者说,他希望搞技术的人多听听他的建议,蜂群思维、维基百科之类的东西需要有人来解毒。在他看来,MIDI音乐、Unix编程理念、文件夹等概念,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唯一路径。如果能把Web2.0扭转到“以人为本”的思路上,世界将会不同。

  拉尼尔希望改变的是硅谷文化,那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因此,如果那些处于云端的技术牛人们不改变按钮,人类文化依然会在免费、云计算的路线上越走越远,传统媒体人注定无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