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优势积累规律


[关闭窗口]

 

人才的优势积累规律

 

[11-05-30 09:38:24]
 
      人才学研究认为,人才之所以成其为人才,在于他的创造性和杰出性,这种创造性和杰出性,正是优势积累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才的优势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就人才,人才的成长与优势积累的效率和程度呈现相关关系。提高优势积累的效率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所在。

  一、通过传承关系获得积累优势

  通过学习,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传承下来,是人才获得优势积累的最基本的方式。在这方面,许多人才学专家都对如何获得积累优势作过专门研究,他们认为,进入名校、得遇名师,对于提高积累效率有显著帮助。这是因为,进入名校、得遇名师能够产生师承效应,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美国有项统计,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跟高明的老师学习过;而且,跟高明老师学习的人比跟一般老师学习的人获奖时间平均提前7年。能否产生师承效应,不是任何一方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这里有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师傅一方不愿传授,或徒弟一方水平太低。学者们认为,这里有一个“双边方对称在选择”关系。双边对称指的是师徒双方在道德人品、学识学力与治学方略三个方面是对称的。

  二、通过关键性的实践活动获得积累优势

  关键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获得积累优势的重要途径。以军事指挥人才为例,真正的将才,都是在战争中造就的,战争是最能充分表现将才才能的场所,是锻造将才的熔炉其他方面的人才也是如此。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计划都造就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人类基因组测序这一联合国组织的科学联合攻关课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国春秋时期的谋略家毛遂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将实践活动比作布袋,将人才比作铁锥,认为只有把铁锥放在布袋里,才能使其锋芒毕露出来。关键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将潜在的人才彰显出来,还有如铸剑过程中的淬火工序,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优势积累不可或缺,产生质变的关键性环节。

  三、通过团队协作获得积累优势

  在人才学研究过程中,有关专家发现了人才的共生效应,其中的团队效应揭示了人才在某些特定的单位、群体中有相对集中涌现的倾向,亦即一个目标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人际关系融洽的团队,有利于一大批成员都取得良好成就。以科学研究为例,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集体协作的活动,成为一种团队活动。科研团队的产生,为人才的优势积累提供了新条件。英国有一个卡文迪许实验室,50年来,先后产生了1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人才辈出的研究机构,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与人才评价机制之外,人才成团之后,互相的切磋抵砺,取长补短,客观上加速了人才的优势积累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通过把握最佳成才年龄和天赋素质获得积累优势

  人才学的研究发现,由创造而成才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才最佳成才年龄区是相对稳定的。有学者对公元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1901年至1960年全世界215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年龄统计结果证明,最佳年龄是30至45岁,峰值年龄是39岁。中科院曾以630位最杰出科技人才为样本,开展了杰出科技人才成长历程的研究。研究表明,在3l到35岁之间,是科技人才的科研活跃期;在36到40岁之间,他们的成果产出逐渐达到高峰;一般在41到45岁就成为科研中坚力量。当然,依专业领域的不同,最佳年龄区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最佳年龄区也会发生前移或后推的变化。但总体看,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创造期是贡献于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根据最佳年龄规律,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把资助重点放在最佳年龄区内,以利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作者李维平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信息来自:光明日报 阅读次数: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