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的复兴之路


台湾电影的复兴之路
 
 
台湾电影是这个岛屿独特气候下所孕育的果实,这些果实充满各种奇异:文艺,同性,乡愁,青春片,偶像剧…. 从沉寂已久到复兴之光!有种法国的文艺却又有儒家的隐忍,有着那种生活的平淡和激情。
 
特殊背景下的台湾,乡愁和故园成了无法抹去的一种内在。台湾电影的开端在此,灵魂也在此。那些有点忧郁却十分温和的叹息也成就了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这一切的发迹来自大导演李行,他从“健康写实主义”开始就把乡土故园之情坚守到底,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山水田园带来的清新气息都给后来的台湾电影带来了一股无法抹去的清新之风。
 
台湾电影继承了台湾乡土小说的精神,有对现实及都市加以批判的惯性,而且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反省及回忆成分。从台湾电影中不光光看见的是那些大方向的故园啊,乡愁啊。更加入了个人成长的烙印。电影拍的是生活中曾经感觉到但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这是文化积累下来的。
 
台湾电影把一个个有些奇怪却又合理的城市病揭露出来,让世人看见灯红酒绿下的真实钢筋骨骼,给当时的时代很好的勾勒出了喧嚣的背景。城市电影给了台湾电影一剂有力的强心针,以至于多年来台湾多数导演都会选择城市来作为电影的角度,如《青少年哪吒》,《台北朝九晚五》,《鲁宾逊漂流记》等。
 
台湾电影在八十年代末期过分看重艺术性质,以致忽视了电影商业上的价值,导致台湾电影在文艺美梦中不愿醒来。而好莱坞开始大把占据台湾商业份额,本土只有以恐怖片和同性恋来抢夺观众的眼球。在艰难中前行的台湾电影却慢慢摸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青春片的路。《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等台湾电影始终离开不了的清新感觉又回来了。虽说口碑票房都不错,可还是无法掩盖台湾电影在新世纪的萎靡不振。
 
青春片在台湾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台湾的青春片有着一股无法抗拒的文艺和清新的触觉,如《九降风》海报上的天空一样,又像《最遥远的距离》中树林的声音,却又只是《练习曲》中的一辆单车,或是《听说》中的手语,给人的清新更是一种纯净,一种自然。从《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等一系列电影开始,青春成长成了重要的题材。在九十年代初经历过电影时代的低谷后在两千年用青春片迎来了喘息之际。《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盛夏光年》,《九降风》,《六号出口》,《听说》等组成了台湾青春片的大军。
 
有人觉得那些青春片完全是不明所以的忧伤和那无病呻吟的说辞,但是那也许就是真正的青春的味道。因为青春本就是一个可以自由洒脱的时期(《夏天的尾巴》),一个可以肆意叛逆的时期(《九降风》)。如同台湾青春片最常出现的两个地方,校园和郊外。一个是青春的监牢,一个是自由放飞的世外桃源。而台湾就像那世外桃源一样是华语青春片最适宜成长的地方。
 
二零零八年《海角七号》在岛内掀起惊涛巨浪。然后《囧男孩》和《艋舺》都在不同程度上似乎预示着台湾电影的复兴。《海角七号》中那些各有特色的小人物,《囧男孩》中那天马行空的想象,《艋舺》中那无比热血的青春,才真正是台湾电影所需要的。
 
在《海角七号》冲击下,人们看到了台湾电影的希望,多种类的电影也受到了关注不光光是《渺渺》这种爱情文艺片和《凶魅》这样的惊悚片,更有历史片《一八九五:乙未》,纪录片《征服北极》。《海角七号》证明观众是愿意进电影院看具有台湾特色电影的,台湾电影复兴的第一步就是讲好故事,这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电影院,希望台湾电影可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