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生活是人生“二重奏”。早先的时候,劳动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也就是家庭内部的自雇就业,工作与生活“混搭”,水乳交融。人们在家庭生活,在家庭工作,在生活中工作,在工作中生活,工作与生活不离不弃,你中有我,我只有你。后来,生产力突破家庭界限,出现雇佣劳动,一部分劳动力走出家庭,工作便从生活中分离了出来,直至今天“泾渭分明”,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因此,我们开始有了“大家”与“小家”之分。工作在“大家庭”,生活在“小家庭”。与此相对应,工作是生产、是收入,生活则是消费、是支出。于是,量入为出。收入决定支出,生产决定消费,工作决定生活。
学习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支点。学习的目的在于增强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开辟更加积极、更为广泛的生机。一开始,学习在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与工作、生活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伴随着知识生产和发展变革速度加快,学习任务日趋繁重,学习逐步从家庭、作坊中分离出来。这时,出现了专业化学习机构——学校,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角色——学生。对于学校来讲,任务是教育,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来讲,任务是学习,学习是学生的“工作”。因此,有了“功课”、“课业”,“学业”的生动概念。学习是谋生的必由之路,学生就是学习生存、学习生产、学习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业”、“课业”成绩是在校期间的“工作业绩”,是反映学习所获得的生存、生产、生活能力的重要尺度。这对于后来进入职业生涯的工作业绩,以及更为长久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学习促进工作,工作依靠学习。离开学习,工作就失去支点。在工作之中,每一个岗位都具有独特性。工作是动态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在变化之中,必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无一不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比如经营现代农业,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地块、不同设施、不同茬口、不同季节、不同气象,具有不同田间表现,需要采取与之相应的农艺措施。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独特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事实上,常常缺少这样的眼光和见解。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往往会觉得学识微薄、见识短浅、胆识不足,这就是“本领恐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们的各种文件中,呼唤破解“难题”的字句越来越多。在加速推进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困扰发展变革的“难题”也必然大批量、成规模出现。即就是说,发展变革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难题的“集中凸显期”。这对我们既有的学识、见识、胆识形成巨大挑战。
在学校学习,老师出题目,学生来回答。学生错答,老师纠正。一个在“学”一个在“校”,教学相长,各归其位,各计其功,各得其利。工作中的问题,是自动生成的“题目”,需要在岗工作者予以“解答”。这个“解答”,需要综合考量,随机应变,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制宜。“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学校的问题分科分类,有标准答案,而工作中的问题,不分科不分类,没有标准解答。学生解答错误,有纠正机会。工作中的错误解答,后果严重,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解答方案的知识含量、科学水准,决定着发展走向,决定着工作业绩。在学校学习,随着学习进展,老师不断出题目,学生不断做解答。学生遇到的是问题链、问题群、问题流,解答问题的多少决定着学历,回答问题正确率代表着学绩,学历和学绩越高,意味着学业越优秀。进入职业生涯,工作实践的题目层出不穷,遇到的同样也是问题链、问题群、问题流,需要从实际出发,逐一廓清、一一解答。解答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工作中的“课业”、“学业”。解答问题的多少代表着资历,解答问题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水准代表着能力。在工作中业绩卓越者,必然是解答问题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科学水准、受领导器重、老师表扬的“资优生”。业绩平庸者,必定是高喊60分万岁、不思付出、从不给力,却想升官发财的“学生”。我以为,在家庭和学校,“只教不诛”;在组织内部,“有教有诛”;在市场竞争这,则“只诛不教”。市场最无情,一旦企业解答出错,将被无情排挤,残酷淘汰。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回答问题经常出错,就不会有人再提问了,这实际上等于是终止了问答,变相取消了回答问题的权利,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出局。其后果必然是,要么不失去升学机会,要么失去升迁机会。
高知识含量和科学水准的解答方案从哪里来?我以为,只能来自一个地方,这就是人的大脑。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具有随时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一颗天才的大脑,其“硬件设备”的差别微乎其微。现实工作与生活中,人们之间的能力千差万别,同样的问题,不同质量的解答,其根源在于后天在大脑中所输入的“程序软件”,以及录入的“信息资料”千差万别。所谓“程序软件”,主要是科学思维能力,面对同样问题,有些人逻辑清晰、思维敏捷,有些人却思维混乱、反应迟钝。所谓“信息资料”,主要是知识、信息和技能,有些人知识如浩瀚之大海,汹涌澎湃,有些人如干枯之小河,点点滴滴。这里的“程序软件”和“信息资料”都是后天学习之所得,有些是“读万卷书”所得,有些是“行万里路”所得。“信息资料”虽不直接影响逻辑思维、逻辑运算过程,但影响逻辑运算结果。如果“信息资料”不足,或“信息虚假”,势必导致逻辑运算出错。为解答工作难题提供高知识含量和科学水准的方案,就需要输入和刻录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程序软件”和“信息资料”,这就是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学习。这个学习,有的放矢,既是“读书学习”,更是“行路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高知识含量和科学水准的解答,学习深深地融进工作实践,人们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学以备用,学以致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也就是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像做学问那样去思考、去研究,不动脑子不出手,不想明白不迈步。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向做学问那样,尊重实际,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懂就问,不耻下问。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像做学问那样,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细微之处见功夫,精密之处见水平。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像做学问那样苦中求道,淡泊宁静,豁达从容,视名利如浮云,视事业为生命。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求真务实,破解难题,攻克难关。
学习大趋势之五:学习工作化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