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来了


本文原载2011年第5期《现代商业银行》

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对冲基金业务在国内一些准备成熟的机构中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第一只完全意义上的对冲基金—君享量化于314日正式宣告成立,据相关人士介绍,该基金首日募集资金即达到5亿元,38日提前结束募集,最终首发规模为5.08亿元,有效参与客户数152户。较早推出对冲产品的易方达基金在今年年初签下两只“一对多”对冲基金之后,其产品受到较多高端客户关注,近期已有多个已签及待签的“一对一”对冲产品,客户包括个人投资者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产品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采取多种对冲套利策略,提高绝对收益,同时达到投资策略的多元化以进一步降低收益的波动......以此作为风向标,宣告 A股投资者进入了全新的投资时代,而中国内地也将迎来“对冲基金元年”。
人们对对称基金的认识应该追溯到199772日,金融大鳄索罗斯依照罗德里·琼斯(Rodney Jones)和其他同事的侦查报告和作战计划,其量子基金带领和其同样凶悍的其他对冲基金发起了对泰铢的猛烈冲击,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下跌2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低纪录,亚洲金融危机序幕由此拉开;之后,对冲基金还对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尼盾发起冲击,最后包括新加坡元在内的东南亚货币一一失守。
那么,对冲基金到底是潘多拉魔盒还是月光宝盒?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对冲基金的赚钱秘密、对A股市场的影响等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漫步牛熊市
对冲基金(hedge fund),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是指由金融期(financial futures)和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s)与金融组织结合后以高风险投机为手段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它是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属于免责市场(exempt market)产品。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对冲基金名为基金,实际与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资理念有本质区别。在中国内地,对冲基金概念有别于美国,包括券商资产管理,保险资产管理,基金专户“一对一”、“一对多”和ETF,私募基金,QFII和期货大客户等。
对冲基金采用各种交易手段(如卖空、杠杆操作、程序交易、互换交易、套利交易、衍生品种等)进行对冲、换位、套头、套期来赚取巨额利润。这些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防止风险、保障收益操作范畴。加之发起和设立对冲基金的法律门槛远低于互惠基金,使之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保护投资者,北美的证券管理机构将其列入高风险投资品种行列,严格限制普通投资者介入,如规定每个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应少于100人,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等。
举个例子,在一个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
又譬如,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中看好的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出该行业中较差的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劣质股,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而产生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劣质股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可以说是一种基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其实,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Hedge Fund的称谓亦徒有虚名。对冲基金已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可见,原先的理财产品,只能谈过股市的上涨涨才能赚钱,股市跌了就得赔钱,但是自从有了股指期货以后,无论牛熊市,基金均可保持相对平稳上行的趋势,把系统风险对冲掉。
发掘最佳投资机会
对冲基金的出现对A股市场而言意义非凡:
第一,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对冲基金有别于传统的共同基金,因为其对冲的特性,使得对冲基金在市场单向波动时可以提供与市场相反方向的对手盘,因此丰富了市场的投资主体。 
第二,降低了市场波动性。对冲基金主要从事的是市场套利,基金经理们时刻关注市场价格的波动动态,不停地分析市场信息,从事证券定价。一旦发现可以投资的价格扭曲关系,对冲基金往往能够快速做出投资决定。由于对冲基金这种出于套利目的的快速反应和频繁交易,使得市场价格的扭曲现象大大减少,扭曲程度也随之降低。
第三,为投资者带来避险新选择。对冲基金追求的是不受市场系统风险影响的绝对收益,如果投资者不愿意冒市场下跌的系统风险,投资对冲基金能够为这种风险厌恶的投资者提供绝佳的选择
  第四,实现分散化投资和获得广泛的海外投资机会。
真正实现在各类资产中进行分散化投资。对冲基金不仅投资于股票和债券,还投资于货币、商品和房地产。真正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散化投资。普通投资者可以购买与国外市场连接的交易所交易基金,也可以在国外证券交易所购买有限的外国股票。但通过对冲基金,他们能获得更为广泛的海外投资机会。
 同时,对A股市场也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投资界有句老话: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放到对冲基金界却有另一个说法: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你的篮子。原因很简单,最强的对冲基金集中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和难以比拟的流动资本,发现最合适的价格背离为突破口,通过高倍杠杆最大化利润,所以几乎是无坚不摧。其实长期资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所运用的套利理论到最后都证明是正确的,问题是,长期资本管理等不到理论修正的那一天,高倍杠杆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彻底打垮了这支对冲基金界的旗舰,也差点拖垮美国金融系统。
很多对冲基金经理是忠实的价值投资者,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来发掘最佳的投资机会,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中谋得最大的利益。然而,有时价值投资者的悲剧在于看到了开头,也猜到了结局,却算不到个中的过程。结果经常是顶不住压力,倒在了黎明前,反而成为价值进一步背离的协助者。
这里不得不提到众所周知的巴菲特,美国不乏具有巴菲特一样投资眼光的专家,然而能做到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屹立不倒的却寥寥无几。因为能坚持他的理念真的很难,不追逐当前的投资热门;发现投资机会后却不用杠杆,只做现金操作;也不做空,或者使用衍生品。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开头并且也熬到最后。
对于对冲基金经理来说,基金的基金(FOF)是个令人头痛而又不得不应对的对象。在对冲基金业绩良好时,基金的基金蜂拥而至,投入大笔金钱;然而一旦业绩不好,它们又会是第一个跳出来要求赎回的,属于锦上添花和釜底抽薪之辈。
中国肯定会出现一批明星对冲基金经理,然而要出一两个索罗斯、巴菲特式的人物,光靠敏锐的眼光、精密的计算、对市场的深刻了解是不够的,重要的,还要有一批可以依赖的投资者为后盾。投资管理终究是建立在人与人信任的基础上的。
    “卖空”是对冲基金最擅长之举,也是最被诟病之处。早些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不少政要就曾大声声讨索罗斯等对冲基金,这次,也不乏人指责保尔森从这场美国人失去家园的危机当中赚钱“很龌龊”。你也可以认为正是做空让市场的疯狂以极端的方式终结,否则泡沫最后来临时候谁也无法预测,做空作为市场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因素之一,非常有必要,毕竟没有比一个单边市场更为疯狂的事情了。
颠覆过去的操盘思路
人们在欢呼对冲基金终于破土之时,亦担心具有投机、做空本性的对冲基金大量推出,会引发A股崩溃性下跌。1997年,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一批国际对冲基金向泰铢突然发难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国际金融市场也一度谈"对冲"而色变。
其实,从对冲基金的本质来看,其盈利动力来自于价格纠错过程。因此,对冲基金业的崛起不会造成市场的单边发展,反而有助于低估值板块和个股的价值修复。同时,期货市场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将有效约束投资者的行为。对于起步不足一年的内地股指期货市场而言,对冲基金的"入场"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对冲基金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裸卖空,也不允许杠杆透支交易,因此风险远比海外对冲基金要小得多。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翻云覆雨。"
  根据相关监管规定,我国对冲基金在任何时候都有多空两个方向,不可能单边做空;在任一时点,持有股指期货的风险敞口不超过资产净值的80%,并保持不低于交易保证金1倍的现金及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政府债券。此外,国内监管部门对于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非常高,公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公司(部门)、阳光私募发行产品须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公布持仓组合和财务数据,较高的透明度也令基金管理人的投资风格不会过于激进。
 虽然说,对冲基金短期对A股市场的影响有限。但是一旦规模上去了,各种衍生工具更为完善的话,对A股市场的影响就将是巨大的,对冲基金将颠覆国内过去的操盘思路,那是充分结合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商品期货、外汇市场以及权证市场等全方面综合的战役,博弈会更精彩。
萌芽期的制约因素
首先,对冲基金主要特征就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灵活运用。而内地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成长有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是由于内地对冲基金业处于萌芽阶段,发展壮大还面临诸多的瓶颈。从客观上,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对冲工具、手段不够完善,期权、融资融券等金融工具有待完善和放开。主观上,人才储备和投研、实践能力需加强。
根据监管法规,内地对冲基金不可能单边做空,这种机制也使得对冲基金难以发挥其高杠杆效用。考虑到国内对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随着证券公司控制风险能力的增强,业务发展的成熟,保证金比率有可能逐步下降,内地对冲基金的可控杠杆倍数也就有可能有所放大。
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内地对冲基金业的起步阶段,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一些券商、基金着手建立了量化投资部门,但由于时间太短,与国际成熟市场对冲基金业在软、硬件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投研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无论如何,正所谓世上本无路,走得多就成路了。在各大金融机构与监管层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内地对冲基金业将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一是政策,二是专业化水平。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股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交易机制不同;股指期货市场“门槛”过高;股指期货市场品种过于单一等。
   总之,全球的游资越来越多,赚钱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一条铁律是不会变的:回报越大的投资,风险也一定越大。无论怎么去对冲,只要想高收益,就一定会有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