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浪费型医疗”


  从2011年8月1日起,北京市启动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开始按病种分组付费。6家医院将成为首批试点医院,108个常见病列入按病种分组付费项目。目前,北京是国内首个启动医保付费改革的城市。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保付费一直是按服务项目付费。这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医保付费方式,也是一种“浪费型医疗”制度,即医生做一个项目,医保付一次费。医生做的越多、浪费越多,获利就越多。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多用药多获利。由于我国实行以药补医的政策,药品销售是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按15%的药品加成率计算,医院卖10元的药只能赚1.5元,卖100元的药能赚15元。因此,医生自然愿意开昂贵的进口药。本来用10元钱的药就能治好病,医生往往会开100元的药。

  多消耗多获利。做一台肺癌切除术,需要8名医护人员花费数小时。然而,按照现行的收费政策,手术费只有一两千元。由于劳务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医生为了弥补亏损,只能多使用高值耗材,致使实际手术费达两万多元。

  多检查多获利。一个普通疾病,本来拍张X光片就可以,但医生总是建议做CT、核磁。因为做普通检查利润低,做高端检查利润高。为此,医院纷纷开展“军备竞赛”,引进高精尖设备,以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医院之间的“检查互认”阻力重重。

  其实,任何一个不合理的现象,都可以追溯到不良的“制度基因”。在“浪费型医疗”的背后,隐藏的是不合理的医保付费制度。我国现行的按服务项目付费属于后付制,节约没好处,浪费有收益。在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下,医生总是倾向于“做加法”,从而导致过度医疗、小病大治、分解收费等乱象屡禁不止,医疗费用节节攀升。而按病种分组付费是一种打包付费制度,也是国际公认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它是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将诊断相近、治疗手段相近、医疗费用相近的住院患者分为若干病组,医保实行定额付费,超额部分不再支付。这样一来,医生就会努力“做减法”,因为只有多节约才能多获利。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医疗行为。医生既是医疗消费的“操盘手”,也是控制费用的“主力军”。目前,医保支付是医院收入的最大来源。因此,要想消除“浪费型医疗”,必须建立科学的医保付费制度,让医生从节约中受益,而非从浪费中获利。

  医保付费制度是一个神奇的“指挥棒”,它既能制造浪费,也能引导节约。国际经验表明,实行预付制支付方式,可以达到控制医疗成本和适度激励的双重目的。例如,美国对住院病人主要实行按病种分组和总额预付费制。即医院每收治一个病人,医保机构都会按照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而不管医院实际发生了多少费用,从而消除了医院为了追求利润而提供过度服务的动机。

  当前,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成为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而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就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例如,实行按病种分组付费,既可以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又可以调动医生合理诊疗的积极性,同时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实现了医保、医生和患者的多赢,符合“节约型医疗”的特征。目前,我国的医保支付制度还很单一,医保付费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因此,在医改中,各地应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费等医保付费制度,积极推进以预付制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避免制度性浪费。

  实践证明,只有学会用经济杠杆来控制医疗行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才能彻底终结“浪费型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