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困境


       美国,这个全球第一超级大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问题,债务危机、增长乏力、就业低迷、政治斗争,一系列的挫折正日益蚕食着这个国家的根基,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

    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美国总统奥巴马731表示,民主、共和两党领袖已经达成了一项协议,以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减少联邦预算赤字并避免美国信用违约。该方案要求在2012年底前将债务上限提高2.4万亿美元,同时削减2.4万亿美元的预算赤字。

    尽管美国两党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有关协议,但最难的问题仍被遗留下来,没有得到解决,未来岁月还将出现更多辩论和财政困境。协议规定了美国政府未来10年的开支上限,但却把究竟应削减哪些项目的支出留给了国会各委员会。削减近期支出的措施意味着在未来18个月里,增长会进一步放慢,失业率会进一步增加。

法兴银行亚太区经济师姚炜表示,按照奥巴马与民主党主张的财政削减开支方案,会在2020年对GDP拖累达到2%以上,如果有了财政紧缩,经济增长可能只有1%。这会令美国重蹈“日本失落十年”的覆辙。预计在2012年年底美联储提高基准利率前,美联储必须要回收此前出售的资产。此外,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美国必须靠美元走弱拉动出口。

一些经济学家警告说,赤字削减的规模和确定程度不足以让美国政府避免其3A信用评级被下调,美国债务评级可能遭下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悬于美国和全球金融系统头上。但其他一些专家则较为乐观,他们预测评级下调只会让利率小幅上升。

    就美国整体形势而言,这次美债危机进一步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根本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苏联阵营的解体和中国印度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使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曾经的制造业霸主美国不断将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获得廉价的劳力和资源的同时,扩大自己的市场。其结果是美国的劳动力量 (work force)”锐减,服务于制造业的研发也不断外移,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而不断下降。

支撑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只剩下似乎是最赚钱的金融业。当经济危机袭来时,专注于二十世纪初经济危机研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却依然用凯恩斯主义的老办法来刺激经济,殊不知持续空心化的美国经济已无实体可刺,撒出的大把金钱最终流入始作俑者的华尔街,进而流出美国,进入新兴的实体经济体。表面热闹,但美国经济得到的实惠却不多。尽管利率几乎为零,但投资乏力,美元持续贬值,失业率高居不下,便是明证。美国似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

    目前来看,美国刺激经济的办法也只能是第三轮的量化宽松。其结果只不过是新一轮的循环。同时,大量热钱将持续涌入新兴经济体,使通胀压力有增无减,为高增长国家埋下定时炸弹。而美国也将持续面临美元不断丧失信誉并因此失去经济霸主地位的危机。

    债务上限僵局在过去半年以来束缚住了美国政府的手脚,很多关键的政策都未被提上日程。比如,全球变暖的威胁并未消除。对于这一威胁,越早准备越好。不应该再浪费另一个半年。

美国就业-人口比率仍然停滞不前,维持在衰退期间的极低水平。美国家庭正在竭尽全力重塑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而资本投资相当健康,因此唯一能够刺激提振生产利用率支出的地方只剩下出口、政府购买和建设投资了。但美国并没有抓住实施必要措施的机会。

类似地,美国本能胜任其国际经济总指挥的日常职责,但它没有做到,甚至连欧盟无法处理好其缓慢发酵的债务危机时也没能挺身而出。北欧的政要们惜钱如金,支持政策大大地不给力。于是,又一个半年浪费了。

美国面临着长期和短期问题:破败不堪的基础设施、江河日下的教育体系,还有那功能障碍、事倍功半的医疗体系。解决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将是迈向解决美国长期财政失衡——当前税率与美国债务上限争论煽动者所欲解决的长期社会保障费用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进步。

但美国政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而且已经浪费了半年——这半年本来可以花在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改革以及医保融资方案修正来提振美国经济长期潜力上,从而大大纾解美国长期赤字问题和债务困境。

二战战备期间,丘吉尔在议会演讲中哀悼了灾难般的这几年”——他指的是那段本应为他那个年代的大危机(欧洲大陆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做好战斗准备但却没有如此行动的时期。在整个20世纪中——大萧条是个显著例外——美国政治体系总是能够十分出色地预见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危机,而当危机发生时,美国至少已经为此打好了应对基础。

但在第三个千禧年中,这项技能(也许只是运气)离美国而去了。不过,问题不仅出在美国,也出在世界其他地方。自从1941127以来,在大部分时间里,世界一直依赖某个还算胜任的超级大国的治理。这样的一个美国也许已是前尘往事了。果真如此的话,世界就迫切需要另外的制度来管理全球事务,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言人,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人,理应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IMF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巨头的副总裁都已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