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胡子


  趣话胡子

  胡子,是男性独有的特征,也是男子独有的装饰品。古往今来,男人们常在胡子上大做文章,以此来表示一个人的年龄、身份、地位等,从而留下了许多关于的趣闻轶事。

  在古埃及,胡子被看作是权利和威严的象征,因而只有国王才能留方形须,一般臣民只能剃光胡子,否则就会犯欺君之罪。在欧洲法兰克王国昌盛时期,胡子同样被看作是至关重要的东西,特别是国王的胡子,那是绝对碰不得的,谁要是胆大包天,敢动一动国王的胡子,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据说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因为剃掉了胡子,被王妃视作失掉了权威象征,竟遭王妃冷遇,终于和他离婚,王妃改嫁给有胡子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王妃陪嫁的土地也因之成为英法两国激烈竞争的地方,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胡子大战”。在古希腊,迫使一个男子剃去胡子,这是对他的最大侮辱。而在古代的阿拉伯地区,若将一国的使者剃去胡子并加以侮辱,就会导致两国不和甚至引起战争。上述地区的男子对于胡子的热情,并不逊色于女子的化妆。他们对胡子的处理很有讲究,或染色、或涂油、或疏剪、或鬈曲、甚至还涂上金粉。睡觉前先抹上香油,再戴上胡子袋作保护,可谓爱护备至。

  而沙皇彼得大帝对胡子的看法却与别人大相径庭。公元682年彼得大帝登基后,对愚昧落后的俄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第一项措施是禁止贵族和全体军政人员蓄胡须。他认为满脸胡须是愚昧的、不卫生的,下令非剪不可。他又规定,留有胡子的男子经过城门必须纳税。但是不少贵族男子宁愿自己的胡子纳税,也不肯刮光胡子出门。为此彼得大帝本人还亲自惩罚过那些不顺从的大臣,他用剪刀把大臣们的胡子毫不留情的乱剪一遍。尽管如此,胡子的税收仍成为当时沙俄国库收入的一大来源。

  进入19世纪中叶,欧洲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蓄须热,欧洲文坛也就胡子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当时一些著名的杂志上,贬褒毁誉胡子的文章时有所见。英国一家叫《威斯敏斯特评论》的杂志对蓄胡须问题有过一段精辟论述。该杂志认为,胡子过去曾经是王公贵族专有的标志,现在却成了民主、革命以及对现行制度不满的象征。蓄胡子在欧洲已经可以称为一种民众运动,就连英国这种保守的国家,公众对胡子的看法也在趋于激进。该杂志还指出:自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增强,目前已经取代了昔日的国王、僧侣和贵族而执社会之牛耳,为了充分显示他们身份和地位的高度,于是才有这场蓄须运动。文豪狄更斯当时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倘若没有胡子,人生将变得空虚。”从作家对胡子的赞誉中,也许更能品味出社会习俗变迁所包含着的时代意义。

  在胡子的蓄法上,亦各有千秋。古阿西利亚人喜欢把长胡子弄卷曲,再用染指甲花把胡子染上颜色;有的阿西利亚人还用羊毛、驼毛、海草等编织出一种小胡子,挂戴起来。埃及法老们是用金线、银线、白金线编制成外形象麻花一样的花束,这种胡子叫“辫须”,法老们往往要在这种辫须上佩饰一枚纯金小蛇,用以象征长生不老。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世平时经常喜欢替自己的军官剃须,有一次,路易十三世一不小心,把一名军官下颏上的胡子全剃掉了,只剩下一小撮须毛。一些马屁精见此情景,就把这撮须毛名之为“美人胡子”,结果居然使这种胡子风行全国,成为一种时髦。英王亨利八世也有过同样的创造。有一次,这位出名的花花公子,因为行为不捡,使下巴留下了难看的疤痕,为了遮人耳目,,他便把胡子留了起来,殊不知文武大臣们一见亨利八世蓄胡子,个个视为时髦,竟然争相效法,也把胡子蓄起来了。18、19世纪,是欧洲风行蓄须的时代,什么小胡子、八字胡子、山羊胡子、大胡子、虬髯等,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在俄罗斯,甚至发展到从事不同职业的男子蓄不同的胡子式样。例如,店员留的是整齐的短胡子,商人留着的是大胡子,官吏留着的是楔形胡子,大学生则根须不留。一看到俄罗斯男子的蓄须式样,就可以判定他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在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军人们由于倾慕德皇威廉二世微风凛凛的仪表,纷纷模仿他的胡形——一种两端尖细并向上翘曲的胡子。这种胡形在日本被称为“凯撒胡”。一时间,“凯撒胡”广为流行,就连明治天皇,也蓄起了“凯撒胡”。“凯撒胡”固然使人变得威严、帅气,但绝非任何人都能蓄成。在“凯撒胡热”中,亦出现过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事,在日本作家江马务的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近来,出现了薄髯会一类渴求长髯的团体,常常在联谊集会喝鲶鱼汤,以期长出鲶鱼般的翘角胡子来。这种蓄胡之苦心,实在可笑复可叹。

  对于胡子,现代人一般认为,还是刮了的好,因为刮胡子是谙熟礼仪的标志。据说尼克松的胡子长得很快。1960年,他与肯尼迪竞选总统,一天下午在发表电视演说前因没有时间“第二次”刮胡子而给人留下“不修边幅”、“形象不佳”的印象。由于美国人竞选总统特别看重形象、风度,有人据此竟分析说,这可能是尼克松落选的原因之一。同是竞选美国总统,林肯也在胡子上有过一段趣事。那是在林肯竞选总统时,他一直在为脸颊过于瘦削而大伤脑筋,担心自己的形象在选民中不能得宠。后来,有位11岁的名叫格瑞丝•彼黛尔的小女孩,在家中偶然看到父亲带回来的林肯的画像,不知怎地一下子就想到:“这个人要是有胡子多漂亮啊!”于是他立即给林肯写信:“我非常渴望您能当选总统。我有4个哥哥,有两个愿意投您的票。您要是留胡子,我会让另两个哥哥也投您的票。您太瘦了,留了胡子会英俊得多。所以女士都喜欢有胡子的人,他们的的丈夫也会投您的票,您一定会当选的。”林肯就任了第十六届总统,直到临死那年还蓄着胡子。林肯还曾乘专列来到彼黛尔的家乡,吻着小女孩说:“你看,为了你,我已经蓄了胡子。”

  一般来说,东方人留须者少,一则是因为毛发比较稀疏,二则是因为胡须横截面呈圆状,缺乏卷曲力,不太容易蓄短须。所以,在我国古代留长须比较常见。沈从文先生在指导研究生鉴定古代服装时,特别提到我国古代人的胡子。他指出,不同式样的胡子,是判断历史人物、判断时代的重要依据。他从出土文物中举例说,战国人的胡子,象倒过来的菱向上翘一点。西汉人的胡子,是长长的左右两撇,显得威严庄重。到了隋代,更是要按人们不同的身份,把胡子梳成辫子。据此,沈老认为,善于鉴别古人的胡子,对判断历史文物的真伪大有帮助。

  末了,顺便提一笔,自从1901年美国人吉列发明保安刀片,1950年德国开始生产布劳恩系列电动刮须刀以来,实现了从“湿刮”到“干刮”的刮胡子的飞跃,它使男士们不再感到天天刮胡子是累赘和受罪。据有关人士统计,一个现代男人,一生用在剃须上的时间,估计平均3350小时,亦即是13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