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败了。这座手机行业的“帝国大厦”虽没有轰然倒下,但已然从多年行业第一的神坛上跌落了下来。这对诺基亚人的确有些残酷,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以往诺基亚的品牌忠实者、口碑传播者而言,这也的确是一个伤感的故事。
8月15日,众多主流媒体发表题为《诺基亚中国市场渠道崩盘 大批代理商拒绝进货》的深度报道;报道引用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二季度,苹果公司占据全球智能机市场19.1%的份额,完成了对传统手机霸主诺基亚(15.7%)的历史性超越。另一家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甚至宣布了更糟糕的消息:刚刚过去的今年二季度,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只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5%,不仅落后于苹果的19%,甚至不如三星的18%。如果说市场份额的丢失是”外患”的加剧,那么高管辞职、工厂缺货、渠道崩盘则成为让诺基亚人头疼不已的“内忧”。当首款IPHONE被市场热捧、诺基亚在智能机市场节节败退的初期,市场似乎还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但在IPHONE5即将上线、HTC等新兴智能机巨头风起云涌、诺基亚中国渠道崩盘的当下,全球的手机通讯市场似乎真的迎来了“后诺基亚时代”!而真正开启这个时代大门的,或许是诺基亚自己。
诺基亚是个伟大的企业。它曾经以手机产品线最为丰富、渠道建设最为完善、价格优势最为明显、产品质量最受信任等一系列市场优势,长期占领全球手机通讯市场头把交椅,尤其在中国大陆市场拥有极高的品牌号召力与美誉度。那时“诺基亚的天,是晴朗的天”,但就在不知何时,或许是2007年苹果首款全触屏智能手机iPhone惊艳问世的那一刻,诺基亚的“天”开始慢慢“阴”了。
诺基亚在通讯领域头把交椅的丢失,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其一,产品线研发忽略了终端用户体验,产品营销推广明显滞后并缺乏创新。
作为小型电子产品并日趋成为快消品的手机生产商,其产品设计研发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毋庸置疑应当是终端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与市场需求。
诺基亚在2G时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产品线丰富与质量过硬的优势,即旗下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市场衍生的各种需求;同时在低端机市场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塑造了在中低端消费者中的极好口碑。
在市场结构稳定、新兴市场需求未被点燃的情况下,诺基亚的优势是任何一个传统企业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然而,当一种新的产品风潮以某种“时尚文化”的概念被市场热捧时,诺基亚在第一时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立即重新审视消费者者的用户体验需求;当今的消费者不会被动接受市场的现有产品,他们变的更有思想、更新潮,他们心中潜在的需求需要有新颖的产品去“引爆”。另一方面,在某款竞品通过各种媒介努力打造一种新的“手机时尚文化”时,诺基亚的产品营销却仍不温不火,将营销重金都花在了普通的产品促销上。
其二,产品结构过于均匀,缺少被市场追捧的“杀手级”产品。
诺基亚产品线的丰富毋庸置疑,称得上是高中低端市场全覆盖;但问题在于诺基亚没有集中资源打造一款被市场广泛认可并追捧的“杀手级”产品;在这一点上,与竞争对手苹果形成鲜明对比。在商战中,产品线丰富可以力保阵地没有缺口,但在白热化的竞争中,没有一款“进攻型”产品作为重型火力点,长此以往其阵地也难保不失。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市场领先者往往企图稳固市场格局,但无数市场追赶者一定想搅乱市场进而实现市场重组;在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的中国市场,市场永远不会稳固,因为消费者就是一群追求变化、追求新颖的消费主体,只有不断推出创新型产品,并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产品文化的品牌,不断采取进攻型市场策略的企业方能不被市场抛弃。
其三,企业战略重心出现偏差,市场合作不足。
诺基亚本质上就是一个伟大的世界级手机生产商,这或许是诺基亚的宿命。然而面对全球的移动互联网浪潮,诺基亚在战略决策上有些按捺不住了,甚至出现了“诺基亚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声音。诚然,移动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市场趋势,如何顺应趋势并与第三方平台寻求深度合作是生产商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大刀阔斧直接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竞争不是生产商自有硬件与软件的竞争,而是基于众多第三方平台合作下的手机附加功能与开放性。诺基亚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没有重视这一点。诺基亚在战略上调整自己的方向,投入重金进行软件开发,哪怕与市场需求越走越远。
全球手机通讯行业或许真的进入了“后诺基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