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于中国财经人士而言,有几条值得关注和玩味的消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小米手机发布、央视痛批百度。三则消息犹如女人一生会做的三件事:结婚、生孩子、骂大街。结婚结多了,谓之“感情失败有魅力”;生孩子生多了,谓之“不懂节育有力气”;骂大街骂过了,只能是谓之“泼妇吃了兴奋剂”!
央视这次有点儿过
央视作为国家级主流强势媒体,行使法律赋予的强大新闻监督权力本是正常事情;但如果这么一个国家“稀缺性资源”媒体能够用连续一个白天、两个晚间的黄金档时段、动用三个王牌栏目,针对一家民营互联网企业的不同业务模块轮番炮轰,甚至对于互联网门户网站没有及时“跟进”自身的报道而提出极大疑问,这就多少有点超越正常新闻监督的职权范围了(据消息人士说,央视计划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报道百度的经营问题)。
作为国家最强势、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央视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可以称之为“稀缺性资源”。但这种稀缺的媒体资源应当是属于国家的,应当用于更大范围的涉及国计民生的事件报道,而不是出于某些原因充当“搞臭”甚至“搞垮”某个过失企业的利器!
诚然,百度的经营模式确有不当之处,有商人趋利的原因,也有互联网经营法规监管缺失的原因。面对这些,一个理性的媒体,尤其作为一个在百姓中拥有极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强势媒体,理性的做法应当是明确地、简洁的指出企业的经营不当之处;如果涉及违法,政府的监管部门应当第一时间跟进;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跟进,甚至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失,媒体应当对监管部门或立法部门进行督促性报道。绝不是单方面揪住一个民营企业(尽管是个比较强大的民营企业)的经营问题,持续不断地、扒皮抽筋地、歇斯底里地跟进报道。央视的做法,明显丧失了一个国家级媒体的理性,过度地展示了其“愤怒”或“攻击性”的媒体情绪。
炮轰百度背后原因猜想
网友对这次央视报道百度事件给予了很高的 关注,众多互联网财经人士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对央视炮轰百度背后种种原因的猜想。笔者大概梳理了一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1:保护费说。
靠谱指数:*****
“保护费”是个什么费,身在江湖的你我都心里清楚;保护费是地痞流氓向势力范围内的良民敲诈勒索用于免除迫害的费用。央视作为强势媒体,占据得天独厚的媒体资源,较高程度上拥有对商业江湖的新闻报道“生杀大全”;同事央视作为营销渠道,又有不断开发广告客户提高广告营收的商业诉求,在争取广告营收的客观事实上百度与央视之间是存在广告竞争的。“保护费说”阐述了广告江湖的规矩——你不交点广告费,那就别怪哥哥不客气了!
原因2:政策严打说。
靠谱指数:****
央视这次连续炮轰百度的报道中,细心的网友发现节目开始前播出了一个带有政策导读性的片花,内容是对互联网虚假信息的严打号召。因此网友猜想这次“百度事件”是戴着“净化互联网环境,打击虚假互联网信息,维护健康市场环境”的政策高帽而进行的。百度作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企业,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作为亿万网民搜寻网络信息的第一工具,作为无数中小企业发布经营信息的重要渠道,首当其冲要先接受央视的拷问,以起到对其他中小互联网企业的震慑。
原因3:竞争说。
靠谱指数:**
这次央视财经频道的几档王牌栏目报道结束后,细心的网友发现在滚动字幕中出现了“特别感谢: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的字样。在批判百度的报道中,也分别以采访画面、背景音等形式出现了搜狗、腾讯搜搜等企业利好内容。各种原因不多表述。
原因4:首富说。
靠谱指数:*
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同学于今年荣登中国首富的宝座。事实证明,在中国作“二富”、“三富”都没有问题,“首富”却不好作,作的不好就容易栽个跟头甚至身陷囹圄。有网友猜测,李同学的财富爆发引发了“有关部门”或“有关领导”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