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涌现与渗没


 

 

 

货币的涌现与渗没

 

 

关键词:货币涌现,货币渗没,货币调控,财富管理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货币在自由流动过程中时多时少的原因及其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部分调控措施。

 

 

前言

    “花钱如流水”说的是货币的流水相似性。

    “细水长流”是一个好河流生态的基本要求,而旱涝灾害频繁的河流绝不是人们期望的好河流。形成河流旱涝灾害频繁的水文原因主要在于天然降水和地下水的涌现或渗没不均匀。

    将经济体中的货币流形象化地比喻成河流水生态,“细水长流”的好河流生态就相当于经济体中稳定平衡的货币流,在这样的经济状态中,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都不严重,货币量与其商品量达到均衡性匹配。而旱涝灾害频繁的河流就相当于经济体中十分不稳定的货币流,货币量与其商品量大大脱节。时而大量的货币竞购不足量商品导致通货膨胀,时而又没有足够的货币量进行有效的商品购买。

    本文用水的涌现与渗没来形象化地表达货币的增减现象。 突然多出来的货币就相当于突然涌现出来的水,而不知不觉消失于无形的货币就相当于水渗没于地下裂缝中。

    从物质不灭的角度看,暂时渗没的水当然会在某时某地涌现。对于货币而言,暂时存放(或凝结、或投资于虚拟经济中的股票债券等)于某处的货币一定会在某时某地出现在实体商品的竞购中。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所涉及到的货币增减现象,有必要首先对货币的涌现及渗没进行限制性定义。

 

1 货币涌现与渗没的定义

货币涌现:一定时期内的商品交易中,货币流通量中出现多出正常量值M0的货币现象,多出的货币量⊿m为货币涌现量。

货币渗没:一定时期内的商品交易中,货币流通量中出现少于正常量值M0的货币现象,减少的货币量⊿m为货币渗没量。

    所谓货币流通的正常量值M0当然是相对的,此暂规定为没有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现象时的货币流通量。

 

2 研究货币涌现与渗没的意义

    费雪交易方程MV=PQ比较简明地表达了一定时期内市场上交易的商品量与货币流通总量间的关系。

    为了便于简明地理解,此以某简单再生产经济体系统进行考察。设其一定时期内的商品生产量Q保持不变,再假定其货币平均流通速度V也基本保持不变,则其价格指数P主要就由市场上当期流通的货币量M0所决定。

    如果M0不变,则不会有通货膨胀或紧缩现象。当M0产生变化,其变化量为⊿m0时,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现象。所以,研究⊿m涌现或渗没的规律对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自然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3 货币涌现与渗没原因及方式

3.1 货币涌现与渗没原因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人们对消费和投资的预期变化是货币涌现与渗没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不同行业及不同地区间的差别,也表现为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变化不定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可以宏观上调控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及流通方向,国民对近期和远期消费效用与投资收益的预期会自动地调节其所持货币的去向。此外,资本的跨国界自由流动,也会协同货币的涌现与渗没。这种宏观的与微观的互动协同就表现为货币在不同行业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此消彼长。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就是货币的涌现与渗没现象。

3.2 货币涌现与渗没方式

    一方面,国家宏观层面上增发或回笼货币,或为改善投资结构或缩小收入差距等定向投放货币等,都会对货币的涌现与渗没产生明显的政策效应。

    另一方面,国民们对消费与投资的综合预期直接影响了其所持货币的去向。若综合预期指示国民们选择现实消费,则货币会流向消费品市场,CPI将大涨。反之若综合预期指示国民们选择未来投资,则货币会流向投资品市场,PPI将大涨。

    近年来国外资本投机性跨国界自由流动出现的货币涌现或渗没事实对个别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货币涌现方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国民们自己创造货币,如实物抵押(存量资产的民间合约性贴现等)和信用抵押(如利用个人信用赊账及各种三角债)等,这种国民们自己创造的货币虽然没有流通现钞的外在形式,但它一样具有购买力,同现钞一样可以竞购各种商品。

 

4 货币涌现与渗没平衡分析

    经济体内部的货币涌现与渗没现象可以细分为: 1)局部失衡但总体平衡,⊿m=0 ,(2)局部失衡总体也失衡,⊿m0。显然,不同情况对经济体的影响是不同的。

    简单再生产中的平衡经济中,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涌现与渗没现象,即使有少量的局部货币量增减,也不会引人注意。这种情况虽然平衡但缺乏活力。

    实际经济系统的运行中,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发展变化才是绝对的经常的。行业及地区间的不平衡反而才是经济体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货币的此消彼长现象十分普遍,只要这种此消彼长的货币涌现与渗没现象不是太严重,一般对经济体的正常良性发展无碍,只有当这种现象太严重时才会造成经济危机。特别是短期内⊿m的值变化太大时(主要发生在大资本投机严重之时,如索罗斯量子基金1997年扰乱东南亚经济。97514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主要冲击的3个方面,股市、期市和汇市。 先在期市做多、汇市买进泰铢,再在股市大量吃进造成跟风,等股市升到外资机构都看空的时候再在期市反向做空同时大量抛售股票和泰铢造成恐慌性抛售。 由于泰国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2,泰国货币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并由此揭开了时至今日尚未平息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经济体根本无法及时调节,严重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就已经发生。

 

5 货币大量涌现(渗没)与通货膨胀(紧缩)的协同

    前文已经假定了一定时期内,经济体中的可交易商品量Q保持不变,这在正常的简单再生过程中是成立的。但在经济危机时,情况就复杂了。

    当流通中的货币量突然大增时,一方面,国民们普遍地会预期手持货币会越来越不值钱,大多数人就会倾其所有的货币尽快地购买商品,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持有商品的人因为也同样预期货币将不断地贬值,就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囤积居奇,这反过来就又减少了市场上现实可交易的商品数量Q,这又必然加剧通货膨胀现象。反之,当流通货币量突然大量渗没,则现有商品会销售不畅,进而会链锁性地缩减下一周期的商品生产量,经济衰退发生。

    当某经济体不幸地发生了以上经济危机时,若政府干预不力,特别是对国民生活必须品的管制又很不到位,发生政治动乱的可能就很大。

 

6 货币大量涌现或渗没的前兆分析

6.1 货币大量涌现的前兆分析

    货币不会无缘无故地大量突然涌现,就象火山爆发一样,爆发前必有相当数量的能量积累。货币突然大量涌现的基本前提是国富民富可自由流动的资本太多,即首先得有储藏货币的存在。当广义的存量货币M2数量太大时(所谓广义存量货币M2不仅指现钞货币或定期存款,还包括可即期贴现的各类债券等任何资产,它们都是一种未来购买力的积累,相当于火山能量的积累),到期又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时,就会形成大量热钱,热钱到处乱窜就好比是突然大量涌现的洪水到处泛滥一样。所以,一般而言,货币大量涌现的主要前兆之一就是:广义的M2数量相对于经济体商品总量太大,投资空间不足以及投资预期收益太小,或者说相应的财富仓库质量差、数量少。

    在重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发生时,有钱人会自然而然地变现其存量资产以应急,此时也会发生大量的货币涌现,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6.2 货币大量渗没的前兆分析

    流动性陷井就是一种货币渗没的具体表现。此时一般说来实体经济效率不高,国民们既没有变现存量资产进行投资的热情,也不敢放胆消费。政府为刺激经济而多发的货币(福利、减税等政策)等也并没有注入实体经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良,消费谨慎,过于注重储藏等,此外,国内投资效益不好而资本又可以方便自由地流向其它国家也会加剧货币的局部流失。此时就表现为一种货币的局部渗没现象。但这种渗没只是其货币购买力的暂时冻结或转移(或在虚拟经济体中循环),并不会消灭其购买力,它象火山爆发前的能量积累一样被全社会(或全世界)总体性地积累在某处。一当时机到来(实体经济投资收益预期好转,消费预期也好转时)就会涌现出来实现它的购买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实体经济不振时,政府单纯地大量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复苏很有可能得不偿失(如果错误地将多发货币用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则更有可能是火上浇油)。

    根据有限的经济史及当今不太完善的经济学逻辑,货币的大量涌现或渗没一般多发于比较富裕的经济体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经济体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投资空间及消费需求,加上现钞货币所代表的当期财富或存量财富都常常不足,所以货币大量涌现的概率很低,有了货币不用而渗没在某处的概率也很低。但国外投机机构人为操纵的货币涌现或渗没现象仍有在一些穷国发生的可能。

 

7 货币大量涌现或渗没的防范措施

    知道了货币涌现或渗没的原因及方式之后,相应的防范措施就是针对性地设计出比较经济的方法防止其发生,或将其危害降至最低。

    首先,要引导生产力系统的不断升级,在此过程中吸纳大量的富余财富。其次要尽可能培育多种超高价格耐用品国营财富仓库以调节货币流量(私营此类财富仓库无法调节社会货币流量,因为私营此类财富仓库时物与货币只是在不同国民间重新分布,社会总体货币量一分也不会减少。)。其三是要提高各种存量财富的变现代价,调匀其变现时期以使其能较均匀地注入经济体中。其四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缓慢地消解M2的购买力,另一方面鼓励国民适度现时消费。其五就是要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规范虚拟经济的发展。其六就是要加强民生必须品保障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比如在危机时,凭证定量供应,打击囤积居奇等),以确保在市场失灵时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社会动乱。第七就是要在适当时候提高国家公共财富的积累比例,因为归根到底,政府须有充足的可支配的钱(真正的国富,而不是只靠印刷钞票)才能更有效率地应对各种危机(国富民也富当然最好)。最后,就是要严格限制外国资本的投机炒作,要加大一般短期资本自由出入国境的成本代价,将外国游资的破坏作用降至最低。

    以上各条中,值得特别强调的一条是加强民生必须品保障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因为它与市场经济论者的观点相反。实际上,在当今众多比较富裕的国家中,只要能基本保障国民必须生活用品的有序供应,其它方面的物价大幅涨落不会对国民经济系统造成太大的伤害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政治动乱。

 

 

结束语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财富积累的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各种M2存量货币性财富的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各种实物财富的量也有了大幅增长。在比较富裕的国家中,基本生活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保障,财富的边际效用大大降低,在对剩余财富的处理中,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再加上现代电子技术的实用化普及化使得各种货币都可以瞬时转帐,这就大大地提高了货币大量涌现或渗没的概率。为了控制其危害程度,研究其形成机理及应对策略等是当代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