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货币研究的几个阶段
廖仁平
关键词:货币,超主权货币,金融,
提 要:通过分析各种与时间相关的货币标准后,揭示出各国现存平均劳动生产率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货币价值标准。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时间货币实际上指的是与时间有关的货币标准,这种标准因研究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时间本身,也可以是时间的函数。
与网友们交流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本位理论时,有朋友(价值和价格的运动 (http://xusheng12321.blog.sohu.com/ 2011-02-14 17:50 )提出了“一定时期内的某社会之单位劳动时间=若干单位货币”并认为:“古人前人,应该早就把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劳动产品,和货币,进行了“挂钩”了。兄弟没有举例说明,但是我想,这方面的资料应该很多的…其实抛开文献,仅仅就既有理论的逻辑来看,早就包含这种关联了。顶多属于引而不发。”
考虑到此问题可能有些共性,所以有必要将我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此,简明地阐述一下从时间货币到生产率货币的几个阶段性结论。
这篇文章可能没有多少新东西,它不太象严谨意义上的论文,更象是一篇与朋友们聊天的东西。但它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本位理论,故仍有行文的价值。
1 几篇PYN理论研究的推荐文章
真对我的PYN理论有点兴趣的学者们,如果要批判我的理论,一定要读一下如下几篇我的博客文章:“从伊萨卡小时到PYN”, “三种价值锚的统计学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一篮子物品锚 单一规则 PYN锚”, “PYN价值本位的哲学思考”等,一般说来,只要读懂了这几篇文章,大多数疑问将得到解答,然后请针对性地就这些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批判。
2 时间货币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般说来, 时间货币研究中的各种表述大致可分为:1)1小时=X元;2)“一定时期内的某社会之单位劳动时间=若干单位货币”;3)一定时空中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X元; 4)一定时空中平均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产出商品的综合价值=X元;5)1PYN=GDP/n。本文将前三种表述归于时间货币研究的初级阶段,第四种表述归为中级阶段,第五种表述归为其高级阶段(这种归类当然是相对的也是粗略的)。现分别简要分析如下。
2.1 时间货币研究的初级阶段
1)1小时=X元;2)“一定时期内的某社会之单位劳动时间=若干单位货币”;3)一定时空中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X元;此三种描述可归纳为时间货币的初级研究阶段。
时间本身不产生任何价值,经济学中所指的时间价值量度实际上指的是一定时空中的劳动者用一定时间去进行生产时所产出的价值量,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结论即第三种描述即:“一定时空中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X元”最为完整。而用“1小时=X元”和“一定时期内的某社会之单位劳动时间=若干单位货币”这样的描述极易在量纲及语义上形成误解,对学术讨论不利;不宜用。如果非要用,也必须先约定它的真正含义。本文后面提到的时间价值均是指“一定时空中的劳动者用一定时间去进行生产时所产出的价值量”。
对时间货币的研究到此算是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马克思等劳动价值论者们虽然也定性地知道不同时空中单位时间的价值量不同,但并没有找到其间科学的定量兑换关系。
2.2 时间货币研究的中级阶段
时间货币研究方面的第四种表述即“一定时空中平均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产出商品的综合价值=X元”可以被认为是时间货币研究的中级阶段(PYN理论出现之前的实际现状);一定时空中平均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产出商品的综合价值实际上指的就是平均劳动生产率,目前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定义中的价值构成不仅有“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本身的价值凝结量(设其为V1,它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时间价值量。),且还有资本的折旧及土地等广义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量(设其为V2,它是为可持续发展而投入的相关研发成本及教育成本分摊量,它们也对应着一定的人类劳动投入,所以本质上讲它们也可以溯源到劳动时间上去,但目前还没有比较科学的时间换算标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关于此也少有论述。),不难推出现在通用的各国单位小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是V1 +V2。
众所周知:现在的经济学智慧根本无法计量V1 和V2的大小,只能用市场商品成交价格来综合性地标定各国单位小时平均劳动生产率(V1+V2)。但这也算得上是超越了马克思单纯劳动时间价值量货币单位的研究了,因为马克思既没有量化性地找到单位小时社会必要劳动的货币价格表达也没有全面考虑资本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值量(马克思对资本的转移价值有详细论述,广义土地资源的转移价值量没有多少论述),也正因为这样的不足,劳动价值论才显得美丽而难以实际应用。所以可以认为“一定时空中平均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产出商品的综合价值=X元”达到了时间货币量化研究的又一个高峰。
是不是有了“一定时空中平均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产出商品的综合价值=X元”这样的研究结果,货币就找到了科学的价值锚了呢?当然还没有找到!为什么呢?因为此种结论仅仅是一种静态结果,它只能静态地锚定特定时空中的货币,而不能动态化普遍性地对任何时空中的货币进行定值,多个特定时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间无法进行通约!这也正是各种时间货币不能实际应用的根本原因(如美国伊萨卡小时货币单位、日本青年义工小时货币单位等)。
因为不同时空中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显著不同,只有找出其中可通约的价值标准后,才有可能为超主权货币找到一个科学的基础。完成这个任务的研究工作之一就是我的PYN理论研究。
2.3 时间货币研究的高级阶段
1PYN=GDP/n中的PYN表达的已经不再是任何单一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了,它是所有时空中不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通式。
PYN( Productivity=生产率, Year=年度,Nation =国民),1PYN代表的就是某国在Y年度里平均1小时商品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与服务的综合总价值量(既有此时空中1小时的社会劳动净价值量,也包括了其生产力系统的转移价值量。如相应的资本折旧及土地资源消耗补偿价值量)。如果该国此年中的商品生产劳动总工作小时数为n小时,则这n小时社会劳动利用其生产力系统进行商品生产产出的商品总价值量就是nPYN。
在实际应用PYN时,如果这个国家是中国,年度是2009年,则有nP2009China(可简记为nP09Chi)这样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本位记帐,它表示中国在2009年共创造了nP09Chi这么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本位标准单位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是由中国人民用n小时的商品生产劳动在其特定生产力系统中创造出来的综合价值量,按GDP的生产法定义可知: nP09Chi这么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本位财富兑换成2009年度中国的当期货币数量恰好等于2009年度中国的名义GDP值;即有:
nPYN=GDP
成立,将这个等式稍作数学变换就能得到PYN价值尺度等式:
1PYN=GDP/n
它意谓着某国国民们平均每小时商品生产劳动创造的商品抽象劳动价值量的当期市场货币价格是当年名义GDP的1/n。
这个简单直观的事实正好说明了PYN的抽象价值财富与实实在在的现金财富间的兑换非常简单公平,产品与服务的抽象价值与市场价格简单地联系起来了。
nPYN=GDP是一个恒等式,任何经济体在任何年度的商品生产实践中,这个等式都成立,这是由GDP的生产法定义及其统计方法本身所确定的结论。在任何单独的时空点处,它都与西美尔命题“货币的量即为货币的质”一致。但请读者要十分小心的是:在不同时空点处,同样抽象价值量的劳动价值表达与货币价格表达间的不同。
在简单再生产时,nPYN是一个不变的价值量,而第i年的GDP(i)与第j年的GDP(j)常常不同,这种不同只是货币符号性的名义数量不同,其所表达的“质”是相同的,也可以理解成这些不同的名义货币数量在其相对应的年度中可以购买到相同“质”的产品与服务,也即是说,GDP(i)在第i年的购买力与GDP(j)在第j年的购买力等同。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是名义上的,经等量化校正后就有PYN西美尔等式(暂名)成立:
nPYN=GDP=GDP(i)/(1+β)i =GDP(j)/(1+β)j
它表示在第i年时nPYN这个“质”由GDP(i)这个货币量所表达着;而在第j年时还是这个一样的nPYN“质”则由GDP(j) 这个货币量所表达着。但这些不同年度中表达着相同“质”的GDP(i)和 GDP(j)之间,可经1/(1+β)i和1/(1+β)j等量化校正后得到公平兑换。
西美尔所谓的“货币的量即为货币的质” 或“货币的质惟独由其量而定”虽然在每一个时空点上都成立,但西美尔没有发现nPYN这个“质”的价值内涵,所以无法将nPYN这个“质”的价值量与不同时空处的不同货币数量相统一。可惜西美尔这种错误仍在无数现代经济学人中继续存在着,他们总是对各个孤立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并彼此争论不休,极少有人能从动态变化的各种经济参量中还能看到那不变的价值基准!
现在,PYN西美尔等式nPYN=GDP=GDP(i)/(1+β)i =GDP(j)/(1+β)j统一了价值的劳动价值表达与不同年度中价值的货币价格表达。
至此,我已经简要地论述了PYN如何动态化地锚定各种货币,如果朋友们仍然认为我的研究没有创新,请通过对比分析相关的各种货币价值标准后拿出其中最好的给我看。我已经急不可待了!
PYN理论中涉及到的内容当然还不止这些,相关严密的逻辑推论已经得出了与PYN相关的五个重要基本方程(以后简称PYN五方程)即:
1 PYN费雪等式:nPYN=GDP=MV=PY
2 PYN价值尺度等式:1PYN=GDP/n=MV/n=PY/n
3 PYN价值量等式:1PY(i+j)N= (1+α)j PY(i)N
4 PYN货币量等式: 1PY(i+j)N= (1+α)j PY(i)N×(1+β)j
5 PYN比值等式:r(acy) =PYA/ PYC =Tc/Ta
PYN费雪等式nPYN=GDP=MV=PY中,nPYN数量的抽象劳动价值成果量与实实在在的当期货币量之间得到了宏观性动态化地统一。
PYN价值尺度等式1PYN=GDP/n=MV/n=PY/n的经济学意义则在于:用相对稳定的统计学平均意义上的单位小时劳动价值量锚定了变化不定的市场货币价格。
PYN价值量等式:1PY(i+j)N= (1+α)j PY(i)N是一种抽象价值量等式,它只与各年度间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基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有关,而与各年间的通货膨胀率无关,这也说明了通货膨胀只是一种名义货币现象,不是一种价值现象,此等式解决了任何国家不同年度间的价值换算。
PYN货币量等式1PY(i+j)N= (1+α)j PY(i)N×(1+β)j的完整经济意义可以如此表达:某国在第i+j 年度中1PY(i+j)N 的当期货币价格或者说能兑换成的当期货币数量,等于某国在基年第i 年度中1PY(i)N 的当期货币价格或者说能兑换成的当期货币数量乘以j年中的经济增长校正系数(1+α)j再乘以j年中的通货膨胀校正系数(1+β)j。此式解决了任何一个国家不同年度间抽象价值的PYN与其实实在在的当期货币间的公平兑换。
PYN比值等式r(acy) =PYA/ PYC=Tc/Ta是基于第Y年度里A、C两国均衡贸易成交篮子中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结量计算而得的。它就象一座桥梁那样连接了各经济体间的PYN,比较科学地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PYN间的公平换算,同时也就实现了各国货币间的公平兑换。
有了这五个基本等式,国际贸易的价值交换、储备、清算就有了公平简单的依据了。无论在贸易中形成了什么样的货币或PYN记帐单位债务,它们都可以在不同年份时、不同国家间得到公平的互换了。世界货币新体系也可基于此而得到全新的发展。
如果说这还不算创新,请批评者们拿出更好更实用的货币锚理论来,人类现在正在苦苦寻找法币的科学价值标准,你们还等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