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玉米专家组为登海605保驾护航


  曾写博文:“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可以休矣!——兼致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人”。对专家组言不为公、行不为农进行批评,希望引起专家组及有关方面关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了的检讨一下改正就是了。不,这位专家组长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瞒天过海,多方辨解,错事也说成了好事,甚至赤裸裸地为登海605保驾护航。

  第一,农业部3月2日向全国推介的2011年玉米主导品种26个,其中并没有登海605。专家指导组6月16日发布《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却特别建议选用登海605。赵组长说:“农业部推介的玉米主导品种,是科教司组织专家推荐的,两个名单不一定要完全一样”。言下之意,我们这个专家组是种植业司领导的。在赵组长看来,科教司的专家组并不能代表农业部。

  第二,农业部办公厅3月31日发布《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有关情况的通报》,点名批评登海605发芽率低下,责令“对不合格种子进行封存,作非种用处理或者重新加工,严防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业界尽知,而专家组毫不理睬农业部办公厅通报,还要坚持推荐登海605呢。赵组长辨解说:“登海605是经过国家三年实验,去年又通过了黄淮海地区审定,显示在该地区是有潜力品种。而自己也征求了山东省专家意见,并与(登海)公司做了充分交流。”呵!呵!毕竟是登海种业的董事,还要和公司的老板“交流”,利益攸关,借专家组权力把发芽率低下的种子推向市场。

  第三,登海605采取单粒播种。按理,每亩密度3500株,每袋装3500粒足够了,但登海605每袋装了4200粒。4200×85%发芽率,正好每亩保苗3570株,登海605发芽率低下,老板和专家心知肚明,却采取高价位(50~60元/袋)、高返利(15~20元/袋),诱导经销商和欺骗农民。倘若登海605没有被农业执法部门查出来,劣种子又会使多少农民呼天抢地。顺便说,有关部门只要认真地查一查,今天市场上大部分“单粒播种”品种发芽率不合格,因为国内种子加工多数未能采用穗烘干揉搓式脱粒工艺。

  第四,登海605袋子里装的什么种子?请查一查国家审定公告(2010009):登海605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在登海公司公告中,亩产750~900公斤,每亩种植4000~4500株;亩产900~1000公斤,每亩种植4500~5000株;高产攻关田每亩种植6000株。这就表明登海605是一个密植型品种,而现在市场销售的却是一个每亩保苗3500株的稀植型品种。组长是品种审定委员,又是专家组长,还专门去和登海种老板“交流”过,很清楚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品种?

  第五,赵组长宣称:“超级玉米登海605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品种,去年9月刚通过审定,今年在全国的种植面积有近400万亩(?)了。”这就证实了业界传言,这个品种两年前还未被审定就已经冒名推出了。赵组长是“超级玉米”始作俑者,2006年4月代表北京市农科院宣布超级玉米问世,亩产1400多公斤,每年推广4000万亩,为国增产粮食60亿公斤,忽悠到科研经费2620万元。6年过去了,这个“超级玉米”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组合?种了多大面积?镜花水月了。玷污科学,扰乱生产。现在又煞费苦心努力为所谓“超级玉米”登海605保驾护航,也为自己找个台阶下。

  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利益攸关事情面前,赵组长谎言连篇。但谎言与假相有一条铁律,只要你说了第一句,你就要不停地为了圆谎而继续说第二句、第三句,甚至说更多的谎言来弥补,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自己还是要受到谎言的惩罚。

  再致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人:要管一管了,放纵下去,害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