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为造假者开绿灯?!


日前,“勾兑醋”风波为原本平静的调味品市场制造了热门话题,继而“勾兑酱油”又浮出水面,人们顺着惯性思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想到调味品市场还有“勾兑”家族的成员,在食品安全问题让国人紧绷着的神经再次受到强烈的刺激。
勾兑”是白酒酿造的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艺。简单说就是白酒刚造出来以后,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而勾兑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向酒里掺水,而是包括了不同基础酒的组合和调味,是平衡酒体,使之保持独有风格的专门技术。前述内容是百度百科对“勾兑”一词的描述,“勾兑”原本酒行业的生产工艺用语,尽管“勾兑”中需要加入廉价的水,但绝不是简单的往酒里加水。而“勾兑”一词被调味品行业加以使用时,就成了造假的代名词,根本不需要酿造的醋或酱油就可以生产出“酿造醋”和“酿造酱油”。
在商超的货架上,醋和酱油有难以计数的品牌,不同的品牌无不在包装上标注着“XX酿造”,现在看来这种产品包装上的标注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实际上更多醋属于“勾兑”而成的“冰醋酸”,据说这种东西在欧洲是不允许标注为“醋”的,而在中国却可以标注为“酿造醋”,更甚者这类“勾兑醋”标明为“酿造醋”后居然有“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批准发布,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它分为强制性国标(GB)和推荐性国标(GB/T)。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采用发布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构成。强制性国标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检验、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但推荐性国标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目前食品生产都要求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调味品虽然在日常中用量相对小一些,但也是人们日常饮食所离不开的用品,事关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大事。
在“勾兑醋”和“化学酱油”在中国市场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情况下,真正的酿造醋和酿造酱油就明显失去竞争力,由于酿造的时间长、成本高,而“勾兑”时间短和成本低,完全不同的两者在市场上却可以标注相同的“酿造”二字,让消费者无从知晓真货与假冒伪劣的区别,生产商的重心不在于产品品质,而在于写好说明书和做好广告。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谁会选择做“酿造”型的真货?谁不选择生产“勾兑”型的假冒伪劣产品?
业内人士都知道醋和酱油都有两个国家标准,即酿造的与勾兑的是有区别的标准,但这两者不同的标准再消费市场为什么变为没有区别?为什么当媒体没有报道之前,我们的主管部门却不知道两个不同标准的产品在市场却没有不同的标注?事实上,国家标准或许没有太大的罪过,罪在主管部门的管理无能!调味品市场的丑闻也不是今天才有,早期“不用花生生产花生油”就是典型的事例,之所以被消费者广泛关注,也毫无例外地因为媒体的曝光。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屡屡发生,直接暴露出主管部门的无能与不作为,甚至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暴露绝大多数来至于媒体的曝光,这些让消费者提心吊胆的事件无不反映出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缺位,在此前提下,如果没有国家标准的掩护,“勾兑醋”和“化学酱油”是不是难以在市场行骗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