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炉灶碳交易项目 开辟节能减排新路径


             

  中国建设报     2011-08-08

  近日,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北京化工大学、山西晋麒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灶碳交易项目在联合国得到签发,成为我国首个通过联合国黄金标准核查签发的自愿减排碳交易项目。

  该项目通过利用农作物废弃物替代户用燃煤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在山西省阳泉市开展生物质炉灶替代当地传统低效燃烧煤炉。项目的亮点在于,碳减排收益的资金用来补贴农村用户购买替代传统煤炉的生物质炉灶。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美合作生物质炉灶项目办公室主任陈晓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推广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农户室内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物质能源利用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约有9亿人、两亿户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生活燃料的40%为生物质(农作物秸秆、树枝等)。传统的生物质利用方式是使用开放式炉灶或低效高排放的老式手工炉灶,燃烧效率很低,会导致大量生物质资源浪费,也造成严重的空气质量污染。新型高效低排放半气化生物质炉灶的推广使用,使得炉灶效率大大提高,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节省了生物质和煤炭的消耗量。

  CDM项目利用碳收益进行补贴

  据了解,该生物质炉具项目属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项目是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清洁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缔约方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级的合作,购买由项目产生的“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CER)”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无力购买此炉灶,因此需要外来的补贴与支持,才能达到生物质炉灶的大力推广。CDM碳交易项目恰好可以将使用新型生物质炉灶产生的碳减排量销售到国际市场,资金即可用于补贴农民购买生物质炉灶。

  自2008年开始,该项目首次对我国多个生物质炉具在北京、重庆、山西等地的应用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准线调研和节能减排测试工作,取得了大量的资料,为成功申请生物质炉具CDM项目和自愿减排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项目在阳泉市每年用生物质炉灶替代至少7000台当地的传统低效燃烧煤炉,通过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玉米芯和玉米秸秆替代户用燃煤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

  新型生物质炉灶促进节能减排

  据了解,项目推广采用的是新型高效低排放半气化生物质炉灶。这种炉具,当生物质燃料在炉膛里燃烧时,为了增加燃烧效率,一次风从炉排底部进入,在炉具上部出口处增加了二次风喷口,这样将固体生物质燃料和空气的气固两相燃烧转化为单相气体燃烧。这种半气化的方法使燃料得到充分的燃烧,减少了颗粒物和一氧化碳排放,明显地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使用时燃料一般从炉子的上部点燃,自上而下燃烧和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从开始点火到燃尽都可以做到不冒黑烟,可以把焦油、生物质炭渣等完全燃烧殆尽。

  陈晓夫说,未来要提高炉灶热效率,增加炉灶功能性,加速成型燃料发展;要从炉灶自身的结构上实现改进,提高燃烧效率;要合理布置和充分利用炉具受热面;开发多功能性炉灶,同时实现户用炊事及供暖,使余热得到有效利用;增强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控制。陈晓夫认为,好的改进型炉灶对于燃料大小和湿度变化的适应性不是很强,需要发展当地生物质燃料成型行业及配套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成型机)的成熟程度最为关键,因此,应下大力气解决目前成型机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项目的推广需加强宣传

  我国现在有大量的户用沼气池、沼气工程、生物质炉灶、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装置和产品,碳减排交易潜力巨大。目前已经有沼气、生物质炉灶、太阳灶等碳交易项目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和签发,今后要加强对农村能源开发效益的评估,研究农村能源开发的碳交易潜力,研究农村能源CDM和自愿减排碳交易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融资方式和技术难点。

  谈及今后的项目推广,陈晓夫说,未来,要加强宣传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用户购买的欲望。生物质炉灶项目要通过典型示范和政府补贴的形式推广普及生物质炉具;积极与联合国国际组织及专家建立联系,努力组建炉灶及农村室内空气质量国际交流网络平台。生物质炉灶如何推广?陈晓夫说,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宣传中国生物炉具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动优秀生物质炉灶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积极与国际专家合作开展有关炉灶性能、燃烧排放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工作;积极申请国际碳交易项目,为农民购买生物质炉灶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促进生物质炉灶的大规模推广。

                                                                                                                             (转载: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