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培养“贵子”?


 

教育要培养“贵子”?

 

最近一个热点话题是:“一位当了15年教师的人日前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个时代寒门难出贵子!’发帖教师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该帖在网上点击率已有40多万次。(88日《长江商报》)”,昨天人民网头条也推出人民日报的报道:《升职难、办事难、结婚难 焦虑来自欲望还是压力?》

这两篇讲的都是一个问题:公平。昨天强国论坛的版主荥榕在一篇回帖中说:“社会分层之后,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后代会打洞。底层的人想往上爬,大部分都是重复《红与黑》中于连的杯具。”

这个分析把血统论也提了出来,血统论不仅是反动的,也是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平。作为教育这应当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平,这个公平做不到,社会就很难实现公平。关于教育公平的话说了不少,事情也在做,但是成效不大,以至于越来越不公平,并造成升职难、办事难、结婚难“没有社会背景”成为大众焦虑的主要原因。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于是就有学者提出:“是教育教育社会,还是社会教育教育?”

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义务,如果政府不能履行义务,依照《义务教育法》应该受到问责,而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一级政府会因为教育公平而受到问责,那么教育公平就肯定不会做好了。其实我国所有的法律都体现了正义和公平,但是出现种种不公平现象实际还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

今天人民日报有一篇时评说:“领导子女多第一名?用回避搬开‘善治’路障”,说的是公务员考试“11个岗位有5位当地领导干部的子女考试成绩名列第一”,这种现象始作俑者就是有权有势的当政者。也难怪现在质疑多,都是因为公信力不高,都是权力惹的祸,手中的权力并没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出贵子”,这是出于一个教师的嘴,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出贵子”和“望子成龙”如出一辙,“望子成龙”并不可取,如果中国教育最终都培养“贵子”,或者满地都是龙,我想中国教育也就完蛋了。显然这和教育公平不是一回事,也不应当混为一谈。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却很有市场,大家都不同意“望子成龙”,但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这也是一种悲剧。

“武训传”被批判过,批判的核心问题就是武训办的“义学”最终培养的又都是骑在老百姓的统治者。这个批判没有错,错就错在批判过程过于粗暴的对待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不赞成武训观点的人有的是,反对教育救国的知识分子也有的是,统统要挨批判就错了。

陶行知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倡导乡村教育运动,但他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当时陶行知先生严厉批判了乡村教育,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如果中国教育是培养“贵人”,那么正是陶行知所批判的那种教育。

关于一个人成长之后,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社会划定不同的阶层,也不能由此制造社会的不公。

这几年,我一直在批评“知识改变命运”。是我看到有许多知识分子,有了文凭职称之后就再也不求进步,都说中国社会浮躁,“知识改变命运”倡导下培养的一代知识分子都成了“贵子”能不浮躁吗?就连打工皇帝唐骏也要混一张“野鸡大学”的文凭招摇过市,可见“文凭热”已经热过头了,成为一种社会顽疾。

本来重视文凭无可非议,但走了极端就一定不是好事,唯文凭论确实要不得。

蔡伟,高中学历,原本他在老家辽宁锦州蹬三轮车养家糊口。后来被复旦大学录取成为博士。我看这段消息之后与记者的感受就不一样,蔡伟实际上已经具备很高的水平,特别是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是难能可贵的。读不读这个博士真的是无关紧要,但他不读这个博士那么他的“满读经论”必定无用武之地,这就是中国教育真实的一面,文凭在中国就这样重要。

有人有了文凭就以为什么就应该有了,但是就业和工作中仍然会遇到一些不公,这是一类问题;另一类问题,是这些人有文凭,做了官,真的成为贵人,故伎重演,也会继续制造社会不公,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要害。

教育之根本精神是育人,而绝不能把“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当口号喊,喊破天还是不能以人为本。

“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一个伪命题,过去我们在倡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这句话并没有错,而是把这句话当口号喊,那么肯定错了。知识是永久的财富,是用于改变这客观世界,而在改变这客观世界的同时,人类也在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二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