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也识愁滋味


 

 

某地一个初三男孩,大清早到校打扫走廊时从四楼纵身跳下,但他很幸运地被嵌在一棵大树的枝桠里。当他在医院里醒过来的时候,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个不停。终于他向班主任说出了自己的痛苦:他4个月大时被父母送到年已70岁的祖母处生活,父母为生计远赴他乡打工,一年顶多见一两次面。其乏人关怀,无人督导。贫寒的家境使他孤僻,缺少朋友,放学回到家里又只有一个年迈体衰的老祖母可以面对,他觉得非常空虚。他常常想,自己不如死了算了。他说他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年轻的班主任感叹道:“我可以说服他打消寻短见的想法,却无法让他快乐开朗起来;我可以帮他一时,却帮不了他一世。最起作用的,还是他的父母啊!”

美国约翰斯•霍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荣誉教授卡洛琳•托马斯曾经主持一个远期身心监测项目,至今已有六十多年。这项研究收集了该校1337名医科毕业生的个人资料。托马斯教授和他的助手们从调查资料中发现,不少自杀者、精神病患者和癌症患者的童年都缺少父爱、母爱,或父母之爱都没有。这些人长大成人后往往郁郁寡欢,性格内向,尤其令他们痛苦不堪的是没有勇气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情感。而这所大学收集的健康者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健康的成年人都说他们小时候深得父母的爱抚和理解。这些人在心理压力下虽然也会产生类似自杀者和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反应,但程度却轻得多,而且比较容易自我解脱。

在心理学者眼中,儿童是绝对的弱者。他们在社会上受伤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人们不以为然的精神伤害,不但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隐患,对社会更是后患无穷。不懂心理学的成年人以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孩子们比大人们更易痛苦、恐惧和悲伤。在我们周围,不也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他们孤独内向、寡言少语,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他们总是用疑惑的目光观察社会,或是用冷漠的表情面对世界。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耳闻目睹少年儿童因缺少关爱而引发的悲剧还少吗?

那么,孩子的父母们又是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呢?某地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父母对孩子说教训斥的多,耐心启发的少;物质奖励的多,精神鼓励的少;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娇纵的多,磨练的少。有些家长依然对孩子实行体罚,甚至把孩子打伤、打坏;有的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夫妻反目,争吵不止,甚至搞婚外恋,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家庭追求畸形享受,甚至带孩子出入色情场所……

心理专家指出,如果孩子时常生活在孤独中,或者面对的是本身人格低下的父母,他们很自然会与有类似背景的朋友结合在一起,或游荡街头,或通过打架、偷窃、自我伤害等行为来发泄郁闷不满及掩饰自己对生活的无能为力。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大多是因家庭教养不当或家庭残缺所致。因此,要改变“问题少年”的关键,在于改变“问题家庭”,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父母的温暖怀抱中,听父母温柔的话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