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被称为深市第一大牛股,这只在媒体上耳熟能详的“蓝色经典”股票,2009年11月30日在深市挂牌,开盘价98元,上市后一路飙升,股价达到283元,翻了近3倍。即使在今年10送10除权后股价也在百元之上。
洋河股份这只大牛股,造就了许多“股神”。这些人炒股如有神助,其选择的时机堪称“精准”,常常能够买在低位,出在高位,对公司业绩预增、重组、大比例送股等“利好”了如指掌。然而,股神骑牛虽然风光,也有从牛背上摔下的。
6月28日,洋河股份董事兼副总裁李风云因违规炒作自家股票,“东窗事发”。洋河股份6月29日不得不公开披露,2月17日,身为副总裁的李风云以均价217.8元的价格购买洋河股份25.25万股。5月13日,通过10转10股的转增方案,李风云的持股量为50.5万股。而在6月28日,他以124.288元的价格卖出9万股,获利138.492万元。李风云也在第一时间脚板擦油,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及副总裁职务。
《证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李风云6月28日卖出洋河股份股票的行为构成了短线交易,所得收益被认定为非法,非法获利的138万元被依法没收。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李风云不是第一人,之前就有湖北宜化、宝新能源、沙隆达等数十家。但李风云事件堪称“经典”,其四大悬疑如下:
首先:高管英雄所见略同。2月17日当天,洋河股份大宗交易共出现11笔,成交金额合计逾3.1亿元。其中就有两位公司高管的身影。一位是李风云,其买入252500股,涉及金额5499.45万元;另一位是公司副董事长赵凤琦,其买入339000股,金额为7383.42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当天11笔大宗交易中尚有8笔交易“无人认账”,涉及金额高达1.81亿元。这不免让人疑窦丛生:还有人同李风云一起在“抄底”洋河股票,李风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次,巨款资金来自何方。李风云交易金额达5500万元,赵凤琦交易金额达到7400万元。资料显示,李风云的年薪为61.24万元、赵凤琦的年薪为61.37万元,交易金额分别相当于年薪的90倍和120倍,这笔巨款从何而来?是自有资金,还是另有来路?是否存在其他腐败,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查实。
再次,是否涉嫌内幕交易:高管作为知情人,大举买入本公司股票后为何利好频出?在2月17日高管李风云和赵凤琦大举买进公司股票后,洋河股份就接连出现利好。3月21日,洋河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与双沟酒业多位原股东签署了股权重组受让协议,受让双沟酒业约59.4%的股份,双沟酒业将成为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3月30日,洋河股份发布2010年年报,公司推出“10转10派10元”的高送转利好。作为洋河股份董事,李风云和赵凤琦均有可能是重组和高送转的制定参与者,其内幕交易嫌疑难以逃避。
第四:火线辞职是为持股减持的收入合法化。李风云“风云突变”后,立马提出了辞职,但他手中还持有洋河41.5万股,根据目前股价计算,市值近5200万元。李风云辞去高管后,成为自然人,不再受《证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约束,卖出股票也从非法变为合法,5000多万,够他享用一辈子了。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为何屡禁不止?违规成本太低是主因,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惜铤而走险,监管部门不能再等闲视之,让这个色那个色的“经典”愈演愈烈!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为何屡禁不止?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