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笔记142】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暑期工作?


  只要你年轻,你就有时间,就有机会,就可以冒风险,就应该追求潜力最大的工作

  假如你是大学生,每年都面临找暑期工作的挑战。假设每年你面对的选择都是一样的十种工作,每种工作都对应着一定的福利(U)和得到这份工作的可能性(p),每种工作的预期福利就是二者的乘积(p×U 是expected utility)。你知道,如果第一个暑期工作在事后看来,你很喜欢,你可以在第二个暑假干同样的工作;如果你不喜欢,在第二个暑假,你可以找另外的工作。十种工作都分别按照福利、几率和平均福利从大到小排列。给你福利最高的工作(你最喜欢的或者是回报最高的工作)是得到可能性最小的工作。这时你应该如何选择?

  大多数人会选择预期福利最高的工作。最保守的人会选择得到几率最高的工作。但实际上,最聪明的选择是福利最高(你最喜欢或回报最高)的工作,即使那个工作是得到几率最小的工作。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还有时间,这个游戏是重复的,你还有第二次机会、第三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你应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选择回报最高的工作。即使失败,你还有机会再次选择。下次再选择保守的工作也不迟。

  也就是说,只要你年轻,你就有时间,就有机会,就可以冒风险,就应该追求潜力最大的工作。这与哈佛校长福斯特在2008年对毕业生的告别讲演中讲的道理完全一致:人生有A与B两种方案。生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你永远有时间做你的预备方案B,但不要一开始就从方案B出发,而是要大胆地追求你最喜欢的方案A。“做你热爱的工作吧。如果你一半以上清醒的时间都在做你不热爱的工作,就很难有幸福可言。”“当你选择在薪水丰厚的华尔街工作,你可能在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演员、一个政府职员、一个中学老师、一个记者怎么能够养家糊口呢?如果要成为大学里的英文系教授,不知道要在研究生院里熬多少年,写多长的博士论文才能毕业?我的回答是:如果你不试一试,就永远不知道答案。”(详见《哈佛笔记》专栏《校长告别讲演:寻找幸福之路》或即将出版的《哈佛笔记之二》)

  校长是从人生哲理的角度鼓励学生大胆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而莱布森是从数理分析(conditional thinking,option value)的角度得出同样结论。莱布森进而把这个推理过程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你去餐馆吃饭,是选择一样你知道比较喜欢的菜,还是选择一样看起来非常好,但从未尝过的菜?如果事后看来你喜欢这道新菜,你的食谱就变得非常丰富,你后半辈子都可以享受这个菜。如果事后看来你不喜欢这个菜,浪费了一顿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再比如男女约会,你是选择与你门当户对、你知道一定还说得过去但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人约会,还是与一个你完全没有把握、但有可能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情侣,甚至可能会演变为使你终生受益的伴侣约会呢?你应该选择后者,即使失败,还可以再来。有人说,“生活没有句号,只有省略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