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被疑为是有人抛出的“阴谋论”,声称这是西方国家在坎昆会议前对中国政府施压。这样经不起推敲的诛心之论当然不值一晒。对待很多事情,需要的不是热血,而是冷静。IEA的这次“乌龙数据”事件,只不过是世界石油市场缺乏有效数据这一事实的再一次体现。
《The Age of Oil》一书的作者莱昂纳多?毛杰里说:“缺乏数据是石油世界永远的伤痛。”这个市场诞生以来,需求、供给、产量、储量等各种数据的相对匮乏就一直困扰着人们,也使这个行业的真实图景蒙上了一层面纱。在石油业发展这个“作坊”中,数据的秘密也只有上帝才知道。
随着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体化,解决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但直到今天,情况依然没有多少好转。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能源消费、库存等方面的统计系统,相关数据付之阙如;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商业利益或国家安全考虑,相关数据迷雾重重;中间销售环节造成数据的叠加等。即便是公认最权威的IEA《石油市场报告》公布的数据也常常广受质疑,吊诡的是,这些数据又被广泛征引,甚至一些国家在表示不信任后,转身又使用这些二手数据。因为,没有比它涵盖更全面的数据来源了。
石油市场的供求实时数据是反映市场形势的重要“晴雨表”,石油公司和产油国依据这些数据,动态调节石油闲置产能,从而使市场供应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但是,不可靠的数据常常使这一平衡被打破。失真的数据生产了大量“失踪的油桶”,即对供应或需求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的判断常常误导石油行业决策者们的市场行为,进而对石油市场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1998年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令许多人记忆犹新,其原因就在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很多人被美国能源消费回升和亚洲能源需求上涨的表象所迷惑,认为世界石油需求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并预测世界石油需求会有大的增长。但这种分析只是基于一种表象的观察,并没有坚实的数据基础。生产商却倾向于相信这一预测,结果导致1998年第二季度,每天石油供给量比需求量高出350万桶。这个差值意味着有个巨大的库存并不存在于数据表上,成为“失踪的油桶”。
这些“失踪的油桶”到底哪里去了?它们如何在统计数据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简单来说,它们掉到数据拼盘的统计黑洞里去了。世界油气储量数据同样如此。层层迷障之下,使得计算全球油气真实储量的尝试犹如寻找“圣杯”之旅。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石油是否存在“峰值”的争论双方,各自拿着不同的数据作为论据,其势犹如鸡同鸭讲。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需求急剧增长,不管愿不愿意,中国早晚都将戴上“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帽子。“鸵鸟心理”支配下的辩解和反击并不能赢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同,我们需要秉承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展示更加自洽的语言和行为逻辑。首先,我们要表明中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解决了大部分能源需求,实际上为全世界的能源安全作出了贡献。其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国家的发展权和人民的幸福权,突出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和转移排放量等概念,承诺履行与发达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再次,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最后,要加强能源消耗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定期向全球发布,并倡议各国将发布真实数据作为一项责任加以履行。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为政策制定和市场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失踪的油桶”如不能被填平,将永远是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稳定的一个幽灵。
寻找“失踪的油桶”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