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牺牲论”荒谬没人性


  7.23动车追尾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近来,舆论纷纷针对动车的安全、高铁技术的可靠、事故的问责、善后处理的合情合理提出批评、质疑和建议,网络上,也是热议一片。然而,在其中,居然冒出“发展牺牲论”。一家杂志的主编,在“幸福段子”的微博中,写到:“那几十个人牺牲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后面的人坐动车就安全了。虽然他们本意也不想牺牲,但客观上他们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如果让我牺牲我也义不容辞,但我要做比牺牲更有价值的事件,牺牲只能让你们这些人去做,我有更伟大的使命 !”

  这是一种十分荒谬、没人性的观点。笔者注意到,还有其他少数人也有类似的看法,诸如美国发展航天飞机事业也有牺牲,我们发展高铁事业,也应该能承受得起这种牺牲,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云云。这种观点是对发展目的和意义的黑白颠倒。发展的意义,毫无疑问应该是增加普通大众的生活幸福感,让每一个人活得更有价值和尊严,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显然,以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为代价去换取发展,这种发展服务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少数人的政绩、利益,这不是发展、进步,而是倒退,是对老百姓基本权利和尊严的伤害。

  这也是对科学研究中的“奉献、牺牲”与民生领域中的事故让老百姓付出生命代价的错位、混淆。诚然,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科研人员有奉献精神,那种为探索高新技术、为提高技术安全性、可靠性而把自己置于“不安全”科研环境中的牺牲精神,是值得赞赏的。如果我国高铁技术研究人员做出这样的牺牲,比如院士在研究、试运行中始终处于第一线,尝试各种安全风险,他们会被视为英雄。

  然而,如果不是科研人员自身去“冒险”,而是把有不安全隐患的技术,推向应用领域,让老百姓去冒险,用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来做试验,这就是犯罪。再用“牺牲论”为这种行为开脱,就变为了帮凶。

  任何应用于民生领域的技术,必须以“零牺牲”为追求目标,换言之,只要有任何一丝可以察觉到的安全隐患,都必须努力防患,在万无一失之后,才投入运营,这才是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最近,日本新干线开通47年无重大事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而新干线之所以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其“安全第一”的基本态度——1964年,为了迎接东京奥运会,修建了第一条新干线。这一条东京至大阪的新干线原计划在奥运会开幕前开通,但是由于对于安全技术的担忧,一直拖到奥运会结束后的10月1日才正式开通。而反观我们的高铁,为了献礼,开通运营之后是事故频发,而就在事故频发之后,还没有吸取教训,以致酿成大祸。

  在严重的灾难面前,轻飘飘地抛出“发展牺牲论”,而不是认真反思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是对悲剧的美化,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是对责任人的纵容,假如一些主事者也有这样的发展观,更多类似的灾难,就难以避免。——人们常说“多难兴邦”,如果灾难发生之后,却不认真反思原因,追究责任,而是一再掩盖、推诿,就会难上加难。

  令人愤怒的是,抛出牺牲发展论者,居然无耻说到“如果让我牺牲我也义不容辞,但我要做比牺牲更有价值的事件,牺牲只能让你们这些人去做,我有更伟大的使命 !”有这种价值观者,还担任杂志主编,且鼓吹什么幸福,是这家杂志的不幸。这种挑战人性底线的观点,如果出现在其他国家,等待其的结果必定是道歉、辞职、谢罪。一个追求文明的社会,对这种观点,必须“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