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艺印象:袁桂林练就“少林功”


  他,袁桂林,一个有想法并付诸实施的人。我要向他学习!

  他设计的“潘多拉之星”

  “我像坏小子吗?”袁桂林憨厚地“呵呵”地笑着。“我可是被人算计过一次又一次的。被人算记的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

  一个乡下人,一个穷小子,一个小厨子,如果没有“坏”本事,谁敢有那么大的勇气,从一无所有到年销售额两千万的企业家。

  袁桂林的工厂开在古镇,在一条路的尽头,除了他的工厂,旁边就是荒烟蔓草。所以第一次去他的工厂竟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更异样的是,还在后面,他的所有部门全部是这样组成的:少林派、武当派、昆仑派、华山派……

  穿梭其中,还以为是武林群英会,幸好有各种灯饰模具、工具、机器置于其中,你才会明白与我们打交道的是一个灯饰企业家。

  他有如下荣誉:

  1、光艺印象入选阿里巴巴“全球十大网商评选”30强

  2、“光印灯饰”品牌荣获“10佳网货品牌”称号

  3、袁桂林荣膺“最具创业精神网商”称号

  他的品牌叫:光艺印象。

  15岁,“坏小子”出逃

  “高楼大厦,滿地繁华,看得人眼都花了。”

  30岁出头的袁桂林,初中二年级正式开始他的逃跑计划。

  袁桂林生在湖北恩施,那个地方的的特色是:山很大,树很多,古灵精怪的人较多,是少数民族自治州,有楚人风范,又有巴人的蛮横,相传为古代巴人的后裔,有侠客情结。原先实行的是土司制,有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住在这里的人们天真浪漫,没见过太大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全凭天真的想象,所以对外面的世界有着瑰丽的梦想。

  15岁的袁桂林对于外面世界的想象最初来自于风行于上个世纪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90年代武侠小说“横行”之时,这让擅于想象的巴人后裔们充满了冒险的奇幻想象,虽然巴人从历史上消失了近2000多年,但其遗风却在。

  袁桂林读了许多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小说,最爱的是少林功夫。初中二年级时决定出门远行,去少林寺学功夫。一共跑了两次,头一次跑得实在太近,近乎于没有出逃,他从乡下跑到了县城,他看了看县城觉得那世界太小,估计混不出什么名堂,又没有练少林功夫的人,跑了等于白跑,身上带的一点钱用完了就回家了。

  不过这一次的出逃计划给了他巨大的想象张力,他看到自己的潜质,原来,除了上学念书以外,人本来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嘛。这为后一次的逃跑打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他终于不爱念书了!其实他念书也算是念得不差。但与外面的世界比较起来,死念书显得愚蠢,其前途看上去出遥遥无期。所以,不如放弃念书,做一个侠士也是不错的。

  于是,他第二次出逃了。1996年,他只身跑到了武汉。

  “呵呵呵,好大的一个花花世界呀!”他回忆起来仍然忍不住笑了起来,“高楼大厦,滿地繁华,看得人眼都花了。”

  “那时,我还真到过少林寺,玩了玩,觉得理想实现了。我也要生存呀,总得要有一个本事混下去呀。”初中尚末毕业的他,在武汉还真练就了一个本事:煮饭。

  小厨子变形记

  “看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么?我感觉自己像那个里面的于连。”

  3年以后的1999年,在“去南方淘金”潮的感召下,他经朋友的介绍,先到广州,后来到了中山古镇。

  “初到古镇,心理落差较大,毕竟是在大城市混过几年,古镇在那时也不过也起步不久,显得比较原始。”他回忆当时的心情。

  但既然来了,就得挣钱养活自己。他找到了一家灯饰小厂,为那家小厂30多号人煮饭。袁桂林一直称那时的工作叫“煮饭”,而不是“做饭”。估计煮饭与做饭比较起来,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个18岁的半大小伙子能将30多人的饭煮出来,相信已经相当不错了。

  后来,他发现一个小秘密。在灯饰店铺里面,他亲眼看到,一个顾客毫不犹豫地付款300多元,购买了一个批发价只有100元左右的灯具。他眼前一亮,他萌发了当灯具学徒的念头。

  他找到了工厂老板,说自己不想天天煮饭了,想到生产线当工人。老板很诧异:“你做厨师干得好好的,怎么忽然想转行了?不行,你不干了工人们怎么吃饭?”经不住袁桂林一再请求,最后老板同意他每天花2个小时做饭,其他时间可以在生产线学习。

  “通常是这样的,我在早上的8点到10点是一个装配工人,从10点到12点,我的角色是一个煮饭师傅。”

  他一边煮饭一边扎进生产线,开始学习各种灯具制造的知识和工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其他每天机械般重复劳动的工友不同,袁桂林是带着兴趣用心去学习,所以他长进很快。生产主管后来告诉老板:“这个小伙子做活很好,做饭太浪费了,来当专职工人吧。”

  于是,袁桂林从一名厨师,转型成为了一个灯具工人。这下袁桂林如鱼得水,从生产线组装工人做起,他后来又先后从事了厂里的采购、开发等工作。灯具开发对于袁桂林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画图纸,用他的话说,“拿锅铲的手要重新拿起笔,自己心里真的很忐忑。”不过这种担心很快消除了,在干了两个月设计工作之后,袁桂林被选派到门市,成为了一名销售助理。

  “做学徒、做厨师、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街坊间的采购员、灯饰设计师、产品推销员,回过头来多少波折起伏,但每次经历都是一笔财富——起早贪黑的厨师生涯,让我知道凡事熟能生巧;而对灯饰的痴迷,让我好像鱼入深海,潜心学习。努力终有回报,当公司的北京项目,需要一个对灯饰制造、销售有全面认识的人出任项目经理时,我被选中了。”袁桂林说。

  他想了想了说,“看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么?我感觉自己像那个里面的于连。”

  过程,何尝不是财富?

  “5000元,还能做什么呀?我那时想大不了再回去打工,我当时陷入了迷茫。”

  在北京,袁桂林做销售经理,呆了一年半,帮助那边的合作伙伴公司开设了8家专卖店。就在业绩直线上升的时候,客户开始安排自己的多个亲戚在公司的关键岗位上,让袁桂林不要做销售,只管开发。2004年,感觉受到拘束的袁桂林选择了回到中山古镇,辞职创业。他的想法是,既然自己熟悉灯饰行业,只要肯努力,一定会成功。

  “我那时的工资是6000块,可是拿再多的工资也只是帮人打工,我想自己创业了。”

  他开始找朋友合伙开店,销售灯饰。然而,由于选择合作伙伴不当,头两次创业因为经营理念不一样都以失利告终,人家要赚钱,他却苦苦地希望产品质量上去。袁桂林辛辛苦苦积攒的8万元血汗钱全部打了水漂,最后只剩下了5000元。

  “5000元,还能做什么呀?我那时想大不了再回去打工,我当时陷入了迷茫。”

  袁桂林陷入了困境,这是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在淘宝网上买了一部手机,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也很好用,袁桂林忽然想到,何不网上卖灯饰?2006年的时候,网络购物的潮流已经开始普及,他隐隐约约觉得,这个是未来的趋势。

  困难显而易见,首先是物流问题,灯饰是易碎品,破损几率很高,谁会冒着风险到网上买灯?如果遇到退货,卖家也会承担很高的风险;其次,网上销售灯饰,规模难以预期,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低成本,不如做批发生意来得容易。

  边摸索边干吧!2006年5月,他注册了淘宝网店,从一些经销商那里拿了一些产品照片放在网上,开始“营业”了。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就有人询价了。山东济宁的一个客户,看中了一款产品,袁桂林很兴奋,他和客户在网上聊了四五个小时,谈妥了第一笔订单,600元,比他的进价还要低一些。5月当月,他居然就实现了3000元的销售额,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端。

  此后,网上的订单开始逐渐多了起来。2007年,袁桂林自己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了,就开始招人,并在这一年成立了自己的“作坊式”的工厂,这年年底,他的日销售额达到了1万元左右。第二年,袁桂林选择进驻了淘宝商城,开始品牌化运营自己的网上生意。

  那具有创新意识的星星之火

  “开发这一块这还要一点天赋,我觉得自己还算有一点天赋吧。”

  “运输破损是灯饰面对电子商务最大的难题之一,初期我们有的商品破损率高达30%,有时发出一批带玻璃罩的灯,客户收到的时候甚至一大半是坏的,只好退货或补偿。”袁桂林说。为了让灯饰产品更加适合网购,袁桂林绞尽脑汁,通过四项创新——改进包装、风格多样化、零配件统一化、客服专业化,重组了灯饰这一传统产品的互联网DNA。

  这也是从批发转做网络零售才出现的难题。“从古镇给各地经销商发货,一般是物流直达,上下车只有一次,但是如果是网络零售,中间往往要经过几次中转,损坏的几率自然就高了。”袁桂林意识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光艺印象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灯饰网购也始终难以成气候。他开始下力气琢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摸索和经验积累,除了改良包装箱本身的硬度和厚度,袁桂林“发明”了一种“铁三角”包装法,即在包装箱内衬入三角形的纸板,利用“三角形最稳固”的原理,极大地增强了包装箱抗震、抗压的性能,“抱起摇晃,无声响,把箱子抛出1人高3米远后,无破损”,如此检验之后,商品才可以安全出厂。经过改装之后,破损率下降到3%。

  “灯具是一种比较占用空间的商品,展厅再大,面积也是有限的,而网络则提供了无限的展示空间。”袁桂林的第二项创新,是力促灯具风格多样化。传统灯具公司的商品风格太单一,一个灯饰厂商一般就生产一个类型的灯具,不能满足经销商的要求,但对于传统灯具公司,实现多样化,意味着挑战,意味着更高的成本。2008年,袁桂林从单一做铝丝灯发展到了做吸顶灯、吊灯、壁灯、台灯、落地灯、羊皮灯等各种风格,既打破了传统灯饰的产品线单一,也更好地适应了淘宝的销售渠道。实现风格多样化后,店铺销量开始平稳上升,在当年2008年7月,公司月销售额一举突破100万。

  “开发这一块这还要一点天赋,我觉得自己还算有一点天赋吧。”在他的词典里全是新鲜名词:核心竞争力、细节、诚信、电子商务、品牌推广……

  “潘多拉”星球启示录

  “世界原本就可以这样多姿多彩,只要我们敢于多看多想。”

  袁桂林的丰富的想象真的找到自己表达方式,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着新的世界。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些蓝色的树状灯,灵感来自于电影《阿凡达》,那电影有一颗潘多拉星球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树”-----它闪出莹莹的蓝光,是维系潘多拉星球的源头。

  袁桂林很有感触,“世界原本就可以这样多姿多彩,只要我们敢于多看多想。”他为此设计了那样一款唤为“潘多拉之树”的灯,其色调也取自电影中的“莹光之蓝”。他在改变着一种风格,传统灯具的风格单一影响着灯具产业,他按自己的方式迈出了产品设计的创新路。

  如今,光艺印象的产品种类达到1000余种,基本满足了各种类型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每月都推出一次,每次20多款。不少灯具在网上已经成为明星产品,例如袁桂林自行设计生产的一款抛物线造型台灯,单品累计销量已经超过3000件。

  2010年春节,袁桂林又完成了一件大事:搬迁进入新工厂。新工厂位于古镇曹三工业园,袁桂林租下了整整一栋楼,共5层,每一层都用作不同的生产用途。目前,工厂共有员工80余人,基本能够满足订单需要。

  他把自己的办公场所,分门别类,少林,武当,昆仑,华山……这些派别分别承担着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等业务。

  而他认为武林至上的,当数少林,所以,他的办公室的招牌是这样的:少林派。这多少也圆了他年少之时的一个侠客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