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嫌老人唠叨


 

 

小时候常常听奶奶数落爷爷的一句话:“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当时并不十分理解,只知道爷爷爱唠叨,而且总是没完没了,常常遭到奶奶的阻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加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人上了年纪,就喜欢唠叨,而且常常整天重复说着“车轱辘话”,令人厌烦,不爱听。其实,老人话多,往往是出自自己对亲人的关爱,对晚辈的不放心。

老年人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太多的荣辱兴衰。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人生体验,是他们一生积累的宝贵财富。他们希望有人来珍惜这些财富、分享这些财富,并希望他们的后代能传承下去。可年轻人听了他们反复述说的那些“陈年旧事”,却往往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厌烦。

近日,从网上看到一则故事,很感人、很发人深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和他年轻的儿子。他们一同在花园里乘凉。树枝上一只小鸟叽叽啾啾。父亲问:“娃儿,那是什么?”儿子说:“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以为父亲没听清楚,就提高嗓门说:“那是麻雀。”然而,过了没一会儿,父亲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儿子终于不耐烦了,冲父亲吼道:“你没听清楚吗?那是麻雀!”父亲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本日记,轻声念道:“今天是儿子五岁生日,我陪他在槐树下做游戏,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儿子兴奋地问我‘爸爸,那是什么?’我说是一只麻雀。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我‘爸爸,那是什么?’我又告诉他那是一只麻雀。也许那只麻雀太可爱了,儿子一直看个不停,一直问个不停,一共问了25遍。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我就耐心回答了25遍。

念完后,父亲缓缓抬起头,发现儿子已是泪流满面。儿子静静地走过去,轻轻地抱住父亲,说:“爸爸,原谅我!”

人们常说“老小孩,小小孩”。其实,老人的唠叨就像小儿的好问一样,是一种天性,只是很多人长大后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也曾这样“烦扰”过父母,而父母却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人老话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老了容易健忘,因此,老人总喜欢絮絮叨叨,反反复复地述说相同的话。所以,如果一个人变得特别能说了,变得话特别多了,那这个人可能真的就老了。有人说,唠叨是老人健康的一种表现。老人多说话,可以避免孤独寂寞,常常唠叨有利于宣泄自己的郁闷和不快,可以延缓脑衰老,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所以,对于老人的唠叨,晚辈一定要理解,决不能嫌弃和疏远,而应该满怀感恩之心,学会善待老人的唠叨,学会倾听老人的唠叨。

俗话说:“听得三分唠叨,可做一等孝子。”我们不妨听得“五分唠叨”、“十分唠叨”,让老人把想要说的话、想要倾诉的郁闷一吐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