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山中毁林建工厂,养林者可随意出租森林?


小光调查
中梁山中毁林建工厂
养林者可随意出租森林?
     重庆的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被市民称为主城的四大“肺叶”,20073月,市政府颁布并执行“四山禁建”的204号渝府令。然而,20日,市民向记者投诉称,有人在中梁山深处,正毁林建工厂。
 
         现场; 工厂建在浓密的森林中
       树根被切断了,流出的液象大树的泪水
     21日上午,重庆晨报记者驱车前往山洞老公路,进入中梁山脉后,放眼望去,中梁山连绵起伏,满眼郁郁葱葱,
     一条很窄的进山公路,把记者带入深山。这里少有人家,林中大树,参天蔽日,非常繁茂。除了鸟语,山林一片寂静。
进山走了约十多里,线人把重庆晨报记者带到一片树林边,悄悄指着森林说,“呶,看嘛,里面有几间正修建的厂房。”果然,隐隐约约,一个施工现场,出现在浓密的森林中。厂房附近,新修了一条公路,公路两旁,倒下了许多小树,有的树叶葱绿,有的早已枯死。
厂房分上下两层修建,都已打好了地基。下面一层建起一层楼的红砖。林中大树很多。建房地基切断了大树的根,根系暴露在外,正在滴液,好象大树疼痛的眼泪。
当地住户说,这里叫中梁山南风井,厂房所在地,原先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林中有香樟、杪树等,树子很粗,约有几十公分。一个多月前,有人在这里砍树,说是要建一个食品加工厂,我们非常着急,多次打电话找人想禁止,但没有人管,最后才向记者投诉。
住户说,这块林地是中梁山煤电气有限公司(前身中梁山煤矿)的。
  林场办公室;公司养有10000多亩森林
建房人与公司签了用地协议
在建厂房背后约几十米,便是重庆中梁山煤电气有限公司林场办公室。
自称是林场职工的黄永龙说,公司林场有林地约10000多亩,是1978年国家作为中梁山煤矿的坑木基地,拨付给煤矿使用的,土地性质是工业用地。但是,中梁山离主城很近,重庆市和九龙坡区林业局从来不许我们在林地里砍树取坑木。30多年来,市、区林业局总共同意我们在林中砍了不超过五立方米的倒木和朽木。
厂房修建已有一个多月了,林场是公司的下属单位,新建厂房是胡某与中梁山煤电气公司签的用地协议,因此我们管不了。黄龙永说。
中梁山煤电气公司;如果没办手续,我们叫停就是
中梁山煤电气公司在山下,综合管理部部长罗玉龙说,林地是公司的工业用地,眼下,公司有山地20000多亩,其中,林地10000多亩,其余的是矿山和家属等建房用地。
在建厂房原先是碳黑子厂,1998年厂子垮后,公司就让一些农转非的百姓在那里种些蔬菜,当然也有林子。今年5月,胡建国提出要用这片地,于是与公司签了用地协议,协议准许胡建国用地500平方米,约0.8亩,且规定不许砍一棵树。协议书要求,由胡建国本人,到国土、规划等政府部门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你们到现场去查看没有,胡建国究竟占用了多少林地?超过协议规定的面积没有?他施工有没有砍树?说完,重庆晨报记者把施工毁林的图片拿给罗部长看。
看完图片后,罗玉龙部长说,对胡建国的施工监督,我们是委托给林场的。
但林场说他们管不了,因胡建国是与公司签的用地协议。
罗玉龙不说话了。
胡建国用地一年向公司交给多少租金?
一亩地公司出租出去,一年收入7000元,胡建国租地约0.8亩,公司收入约5600元,租期两年。罗玉龙说。
胡建国建厂用途是什么?周围森林那么浓密,万一引发火灾,5600元能够补偿吗?重庆晨报记者问。
我们不知道胡建国的建厂用途。罗玉龙回答。
在一旁的综合管理部分管用地的陈新说,如果胡建国真的超过了协议规定的用地面积,且到目前为止,未办任何手续,我们马上叫他停工。本周内,我们将向胡建国发出书面停工通知书。
22日,陈新告诉记者,他认为,砍伐树木以乔木为主,低矮的灌木之类的不属于树木。
区国土局;产权人和租赁方无权改变用地属性
区规划; 公司没办南风井厂房的规划手续
九龙坡区国土局资产科黄姓工作人员说,无论是产权人,还是租赁人,都无权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如果想要改变土地用途,必须是土地产权人按相关流程办理手续。
  区国土局工作人员说,中梁山属于四山禁建区。厂方施工,必须经过规划批准。
22日上午,九龙坡区规划局建管科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重庆晨报记者,经查,中梁山煤电气有限公司在中梁山南风井位置修建厂房,没有办过规划手续。
九龙坡区森林警察支队警察蔡勇说,建房的这片林地,是公司的工业用地,森林公安管不了。
胡建国;我建厂房用于出租,相关手续正在办理
胡建国在外地,重庆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他说,我建厂房用于出租,今后别人租去用于干啥我也不知道。我与公司签了两年的用地合同,国土、规划等相关用地手续正在办理之中。
厂房四周是浓密的森林,你不知道今后出租人的租用性质,如果引发了森林火灾,国家的巨大损失谁来承担?
胡建国回答,不可能哟,森林大火啷个可能说来就来嘛。当然,我自己也注意就是了。
有图,图为浓密的森林中,胡建国的在建厂房
 
                      /   本报记者罗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