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 顷接王雨电话,知其大作《填四川》被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选刊》最新一期特刊九卷选用;而让我惊讶的是,在众多评论之中,该刊选发了我的评论《大动荡时代的苍凉悲歌》(在我的华龙博客里可以找到此文)。必须要说的是,我不是专业的评论家,写点随笔类的赏析文字仅仅是客串而已。除了祝贺王雨之外,也要感谢该刊给了我“出头露脸”的机会。呵呵,呵呵。
特刊9卷(2011)
编辑手记
特刊第九卷出版之日,时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再版《英雄无语》,一是践行了我刊对广大读者怀有的一份深深的感念之情,同时,这部作品所聚焦的中国革命战争中奋战在隐秘战线上的共产党人形象,也为九十华诞的建党历史献上一份热忱的纪念。
项小米为当下军中优秀作家,1970年参军,1979年考入北大分校中文系,文学创作始于1987年。她以红色后代的视角发掘革命历史资源,又以作家的视角处理她的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英雄无语》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奶奶,而主角毋庸置疑是革命者的爷爷;她提出了人性与革命性、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冲突,但又为我们在评价这种选择的得失上揭示了特殊使命的复杂性及钢性的制约。可以说,《英雄无语》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作品,项小米也因这部作品荣获了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项小米还是位优秀的文学编辑,近四年时间,由她主持将封存在解放军出版社文库中的《星火燎原》未刊稿重新遴选、整理,结集出版了十卷本的后续作品。她称之这是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的过程。项小米感慨说,在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时刻,的确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他们的对手永远无法拥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他们来自人民,和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这一切令他们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所以他们能集中起全民的意志,夺取了天下。我们当然无法成为他们,但我们如果能有他们一半的精神、三分之一的意志和十分之一的品德,也许我们的国家会更强盛。也正因为此,他们值得我们永世怀念。
谨此向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致敬!
“特刊九卷”特别推出重庆名家王雨和他的作品《填四川》。
发生在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历史迄今为止第一次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填四川》填补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创作空白。如果说闯关东、走西口是发自民间的自由选择,而填四川,按今天的话讲则是国家举措,是乾隆皇帝的一纸“填川诏”,拉开了各省移民大举入川的历史大幕。我们无法想象天府之国曾有过四野凋敝,满目疮痍,人丁稀少,虎狼乱窜的历史境象,也因此让我们对举国填川的那段历史发生了极大兴趣,很想知道在今天丰饶舒适的川渝大地上,哪些是当年背井离乡的人们创造的痕迹?路迢迢水长长的迁徙路上,埋藏着多少充满命运况味的故事?《填四川》以挥洒自如、恣意飞扬,传神传意亦有情有义的笔调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大迁徙的历史也因小说给予的翅膀而飞出了尘封的故纸堆。至今保持着客家文化的移民集聚地荣昌县路孔古镇,及盛产著名的夏布的盘龙古镇也在小说中寻找到了他们祖先的遗迹。一切都飞动起来了,小说《填四川》功不可没。
王雨是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文学其实是王雨的副业,他是重庆医学界的专家、博士生导师,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造诣与成就,似乎会让人忘记他是在业余写作。我们更愿意把王雨称为优秀的本土作家,他的创作姿态如同老黄牛一样,始终是贴着故乡的土地执着地开垦。他创作了反映重庆开埠历史的《水龙》,与著名作家黄济仁合作创作了描写一代船王卢作孚的《长河魂》,两部长篇小说分别获得了重庆市第三、四届文艺奖,王雨也逐渐成为备受故乡读者追捧和喜爱的名家。
这部小说图书版中配了许多荣昌路孔古镇的插图和摄影,很是传神,我们不吝篇幅地保留刊载。这些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建筑,让古镇已然成为了活的文化化石,今天生活在那里的客家后裔,也许某个人的祖先就活在小说《填四川》中。
目录
长篇小说
王 雨…………………………………………填四川(重庆出版社出版)
项小米…………………………………………英雄无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创作谈
王 雨…………………………………………艰难愉快的跋涉
项小米…………………………………………今天和昨天
同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