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要体现地区差异,并在实行时保持一定的弹性
国内节能降耗的强行军正在急速推进。为了在今年剩下的几个月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使出各种杀手锏。
在河北省提出了“决战四季度”的口号,省内多个地方都对“两高行业”掀起了大规模的限产限电运动。9月开始武安市宣布18家钢厂停产后,5日下午紧急召开了全市节能减排大会。5日,唐山30多家钢厂和26家焦化企业接到市政府办公厅文件,要求后四个月限产近50%。在河北衡水市安平县,为完成节能降耗指标,对全县分3批实施限电,每批限电22小时。限电期间,不仅居民家停电停水,医院和红绿灯也遭停电。每供电50小时停电22小时。
政府之所以如此强硬,是因为节能降耗已成政治目标,并且国务院将此事与地方官员的乌纱帽挂了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5月曾强调,要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对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强化行政问责,对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好的要给予奖励,未完成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直至撤职。
如此严厉的规定当然令地方官员变色。但问题是,今年的节能降耗并不那么简单,如果一刀切式的刚性执行,肯定会给经济带来不小的伤害。首先,今年国内节能降耗的难度加大、完不成任务,情有可原——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救市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使得工业投资项目迅速增多,今年经济稍好,政策又迅速掉头,急剧的政策变化加大了降耗的难度。
其次,一刀切的节能降耗政策在全国统一实行,忽略了地区经济差异,会造成地区间的不公平,并且加大了调控的难度。我们选择广西、广东和辽宁三省比较:从2005年到2009年,广西的GDP增长了89.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24%,第二产业占比从37%增加到43.9%;同期,广东省的GDP增长了80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79.3%;辽宁GDP增长了88.2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00%,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48.8%增加到51.9%。这些数据说明,经济落后的广西经济增长起步晚,工业生产近年大幅增长。象广西这类经济起步晚、盘子小的省份,以2005年的基数来计算节能降耗成绩,显然很吃亏。
比较三省2006年至2009年的万元GDP电耗的变化,广西四年的数据为0.02%、2.14%、-1.92%、-2.00%,广东为-1.95%、-1.30%、-6.17%、-6.13%,辽宁为-1.01%、-2.91%、-8.17%、-6.82%。这充分显示出,经济后发的广西,比经济大省广东和传统老工业地区辽宁,在节能降耗过程中的难度都大。一刀切下来,广东、辽宁不感到难受,但广西新上马的这些工业项目,则首当其冲。
中国的市场很大,区域差异显着,经济底子不一,如果不加区别的一刀切,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将很不公平。对当前节能降耗政策面临的问题,我们相信国务院心知肚明,但也骑虎难下:铁腕治理的话刚说出口没多久,现在不好松口;如果松口,又怕地方一拥而上;继续铁腕治理下去,一些地方的经济又可能哑火。怎么办?这其实是个面子问题,但面子又哪有经济的“里子”重要呢?
节能降耗政策推进下去,过去只有两种结果:要么以各种方式达标(包括在数据上做文章),要么没完成目标(这可能丢官)。但是,现在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更科学的做法:节能降耗要体现地区差异,并在实行时保持一定的弹性?这可能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路吧。
节能降耗有没有第三条路?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