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京
舍下铁矿石“长协价”,中国钢企无奈走上“季度定价”的路子并不长。或许是懂得了市场,亦或是再也无法承受重压,近期中国钢企及钢协的频频作为在告诉我们:他们在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上,已经由被动转向了主动。
中钢协筹划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他们开始学着掌握指数化定价模式,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更是应对钢铁产业未来进入高成本与低需求时代的最好办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战略与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庆平如是说。
高矿价压迫中国钢企
记者日前获悉,国际三大矿石巨头已经公布三季度矿石协议价格,基本与二季度持平,略有下跌。
尽管如此,仍居高位的进口矿价还是令中国钢企不堪重负。
据中钢协监测数据了解,今年前4个月,中国钢铁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至2.8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76%,未来仍有下探趋势。
而进口矿价的居高不下主要在于国内需求。预计今年全年国内原料供应总体仍将再现偏紧。
“钢之家”总经理吴文章援引数据分析,预计今年我国粗钢产量6.7~6.8亿吨,按照上调5000万吨左右的增幅,同比增长7.7%。如果我国铁矿石原创产量实现12亿吨,则必须进口6.51亿吨铁矿石方可满足需求。从分国别进口需求来分析,今年全年将多进口铁矿石1500万吨左右,但想突破2000万吨有一定难度。
其实不仅在中国,“全球铁矿石供应紧张局面都要持续到2012年,到2013年以后相信铁矿石的供应紧张状况会逐步有些缓解。”吴文章向本报记者预测。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研究员赫荣亮为此同样表示出了担忧。他分析,“钢企低利润的情况难以改变,2011年全年极有可能出现与2010年相似的局面:远低于工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来自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西本新干线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8日,唐山地区66%铁精粉湿基不含税出厂在1030~1050元/吨;邯邢局66%碱性铁精粉干基不含税价1275元/吨。而进口矿期货报价,63.5/63%印粉在1120元~1138元;PB粉主流在1088元/吨。
鉴于当前情况,“我的钢铁”网研究员张铁山对《现代物流报》记者称,国内铁精粉市场整体维持弱稳,观望较为浓郁,成交不甚理想。进口矿市场也正维持盘局,成交依旧偏少。吴文章更是表示,虽然后期协议矿基本没有涨价空间,但市场价格高位振荡运行态势仍会持续。
解决这一势头的根源仍在掌握定价话语权之上。
求解国内指数谋定价
早在两年前,国际铁矿石巨头便提出铁矿石定格指数化。
针对当时并没得到中国钢铁企业认同的原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主任虞钢给予这样解释:“指数式定价就是随行入市。铁商巨头们可以灵活调节产能,博取指数价格的变化,一旦遇到集中采购,不但生产成本控制权不再钢铁企业自己手中,而且有可能在需求得不到保障和满足的情况下,谋求更高价格。”
而现在情况不同了。倘若真能够建立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那么不光可以改变传统的铁矿石定价模式,谋得国际矿石定价的话语权;对下一步在金融市场争夺议价权也提供了条件。任庆平补充道,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铁矿石定价终究难逃“金融化”命运。
“目前铁矿石期货尚未出现的时候,尝试指数定价未尝不是件好事。”在冶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看来,矿石期货虽有价格发现功效,但也具备金融产品都有的交易风险。而现在推出指数定价,不仅能够很好的发现价格,还可以避开期货市场上存有的各类风险。
这一观点同宝钢集团旗下东方钢铁在线分析师万强的想法不谋而合。万强告诉本报记者,季度指数定价的转变只是第一步,根据石油等成熟大宗商品定价的演进和趋势,场外定价必然逐渐过渡到期货方式的场内定价,该机制最终将接近交易所交易的大宗商品体系,这定将使铁矿石具备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所具有的金融属性。在其看来,中国必须加快拥有自己的铁矿石价格指数。
他同时提醒大家: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经验匮乏多年来都是国内企业的普遍软肋,很容易导致国内钢企今后在与有着丰富金融背景的三大矿山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博弈中陷入被动,应提早做到未雨绸缪。
截至记者发稿时,中钢协还尚未公开透露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的具体时间表。
成败取决于机制转变
事实上,对应国际的中国版铁矿石价格指数——“日照指数”,曾在2009年上演过昙花一现。
当年中钢协、五矿商会的叫停原因暂可不说。此次中钢协主动筹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可见在态度已有了大转弯。
这是顺应市场的表现,更是对指数化的定价趋势无法逆转的遵从。业内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对能否顺利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及对进口铁矿石定价产生影响充满担心,因为这要取决于中国传统机制的转变。”
对此深有同感的赫荣亮表示,要想成为交易参考的指数,严格来讲应由第三方建设,独立性是最起码要求。不能与供求双方及其他团体有利益瓜葛,这样才能提高指数的客观性及公信度。当然,也需要把控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采集过程的完全透明度等。
而在我国,作为主体的钢铁企业,却依然处在行政保护之下,部分国有钢厂、贸易商守着既有利益成为了这一进程当中的顽疾。赫荣亮指出,部分国有钢铁企业不想将便宜铁矿石大面积引导到国内,这样中小钢厂便不能享有同样的竞争优势,从而避免削弱大型钢厂相对中小企业的采购、贸易优势。
虽说这只是一种无法长期实现的假想,但也成为了短期制约我国发展铁矿石指数的障碍。任庆平呼吁,钢铁业要长远发展,在对待国际原材料采购方面必须联合起来,积极寻找对策,组团建立海运渠道,一致应对国际矿商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