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之都的北京,正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

  从“我国最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落户北京通州”到“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创近28亿元的洽商交易额新纪录”,从“2011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主题活动成功举行”,北京国际芭蕾舞大赛,受邀的俄、法、英、美、德等世界顶尖舞蹈家看到中国舞者在作品《逍遥游》中用西方芭蕾形式展现太极柔中带刚的空间感和力度感。

  北京奥运会后,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成为北京发展的新航标,特别是持续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北京市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达30家,覆盖北京全部区县、八大重点行业。北京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家时尚创意中心北京(宋庄)时尚创意产业园,把“时尚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集聚高端化、高端品牌化、品牌国家化”作为该园区的发展战略。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5%,成为“支柱产业”。

  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远远不够,中国当代艺术尚未建立本土学术氛围,话语权仍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评判标准难免以西方为坐标。

  中国当代艺术要想掌握话语权,实现文化走向世界,就得先苦练内功,做大做强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想走出去,先得引进来,在互动中既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文化,又不断集聚世界各国文化创意发展的能量。

  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首次有20多名国际着名电影节主席聚首北京。电影季并未设立竞赛单元,更无颁奖盛典,而把重头戏放在“中外电影项目洽商”环节,全球200多家知名电影巨头与国内影视企业的洽商交易额高达27。94亿元,创中国电影节展新纪录,电影产业功能聚集地初步形成。

  除国际互动外,在内容生产中,也要注重西方形式与中国内容的融合。中国民乐演奏西乐,把中国文化和西方受众能接受的形式有机融合,让其入脑、入心,达到文化传播效果。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等专家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应特别重视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经典,而北京有各国首都难以比肩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全国品种数量最多的报刊和档案资料、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文化人才群,完全能担当起“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领跑者。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发展定位雷同,部分文化创意聚集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落后。有些地区盲目追求大而全,出现恶性争夺资源的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一哄而上的情况,一些聚集区在对旧建筑进行简单改造后进行出租,部分地产商借文化发展之名低价“跑马圈地”。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处于粗放发展、数量扩张阶段,集约化程度低。以动漫产业为例,尚未完全摆脱“漫画→读者”“动画→投资”“厂商→购买少部分动漫形象→消费者”单项赢利模式,“衍生产品制造商→漫画→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动画制作→衍生产品→消费者”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无缝对接。

  从地理分布看,文化创意场所散布在10多个行政区,难以形成像美国百老汇那样的大规模文化集聚效应。只有集聚形成产业链,利用上下游优势资源,才能产生更大规模的效益。

  三是民营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艰难,受金融体制制约,融资困难。在每年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民营企业获得资助的金额非常有限。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更多侧重于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投融资渠道狭窄。北京目前90%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把融资列为一项必要的战略规划。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有不切实际、盲目投资等问题。为显气派、造声势、图虚名的落地畸变和泡沫现象。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等专家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质变,不是搞几次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三大乐章:一是概念论证,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三是最终形成“跨界”的产业链条。金元浦教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是通过‘跨界’打通第二、三产业,以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而文化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电影、音乐、戏剧、美术给人带来艺术品位的同时,其背后的衍生品开发恰恰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放宽对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产业聚集区内的优秀民营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房租补贴,为它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应尽快设立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