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闲来读史,看到几个个古人故事,颇多感触。这三个都是眼光不凡、能知微见著的智者,其识见与眼界,穿越时空,给今天的我们不少有益启迪。

  《韩非子·喻老》篇载:商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就感到很可怕。箕子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粗碗具,必将用犀玉杯盘,食山珍海味,进而穿绫着缎、建高阔殿宇楼台,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正如箕子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大兴土木,为所欲为,最终身陷周武王重兵重围,自 焚鹿台而亡天下。箕子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从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看到国家兴亡的大势所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王用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赵括的母亲坚决反对,她对赵王说:昔日赵奢为将时,国王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把它们分给军吏;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住在军营与士卒同甘共苦。而赵括作了大将后,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统统收藏起来;每天寻欢作乐,还忙着置田购屋,这样的人能带兵打仗吗?后来,赵括领兵出征,果然全军覆没。赵母虽是个“妇道人家”,却不乏远见卓识,从父亲与儿子的细微差别,就看出了儿子不是个将才,用之必遭大祸。

       《史记·鸿门宴》记,刘邦初入关的时候,来到了秦皇宫,看到数不尽的财宝、酒肉、美女,于是纵情享受,把军国大事扔在一边。将军樊哙劝之:主公你不能住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是以前暴政秦君住的地方,你难道想成为第二个暴秦么?你要不想得天下也就罢了,你如果想得天下,就赶快离开这些金钱美女。刘邦幡然醒悟,立刻搬离秦宫,封好府库,屯军坝上。项羽的谋士范增知道后大吃一惊:“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无疑,樊哙也是个有眼光的人,别看他是个杀狗的出身,没读过书,可他知道一味追求享受、沉溺于金钱美色中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人必须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平心而论,无论箕子还是赵母、樊哙,都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神圣,也是肉眼凡胎,但他们却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那就是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贪欲无止境,从俭入奢易,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按照这么一种逻辑思维,箕子从一双象牙筷子推理开去,就预见到纣王亡国身死的悲惨结局。因此,韩非老先生在其论著中称赞箕子是“见小曰明”。

  另外,他们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追求奢侈生活,贪图享受,必然会消磨斗志,难以身负重任,迟早会腐化堕落。而且,为了过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会千方百计巧取豪夺,贪污受贿,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古今中外,多少贪官污吏,都是这样一步步滑向深渊的。

  三个古人的眼光,还给我们在如何用人上有所启发。用人要德才兼备,而贪图享受、追求声色犬马就是缺德的典型表现,无数事实证明,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一是容易浓艳损志,在温柔乡里变得英雄志短,无力承担大业重担;二是最容易被拉下水,因为沉溺于灯红酒绿,美酒佳肴、金钱美女,样样都会成为将其击垮的糖衣炮弹。所以,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贪图享受、追求纸醉金迷者,决不能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说魏征的话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