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紧缩政策很可能已接近尾声


  中国第二季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前一季度有所放缓,下降0.2%至9.5%,与摩根大通的预测一致。由于中国于2010年末实施“审慎”的货币政策取态,并开始出台措施预防房地产过热,经济增长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速,这反映在PMI下滑、商品进口减少以及相关政策导致房屋、汽车销售下降。

  但从其他方面看,经济活动仍十分强劲,这反映在非汽车零售销售活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定以及薪资增长保持上行趋势。

  我们预期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将继续按类似速度增长,而第4季度增长速度则会稍有提升。中国政府紧接此前刚公布消费物价指数,显示消费通胀已触及三年高位6.4%。此外,新增人民币贷款为6,339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6,225亿元。货币供应量M2也取得高于预期的增长率15.9%。

  我们预期中国经济将呈现更为温和的增长趋势,终端消费开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消费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例已由2009年第4季度的47.6%上升至2011年第1季度的60.3%。相反,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则已由91.3%下降至44.1%,而净出口由-38.9%上升至-4.4%。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0年第4季度止三个季度的净出口占比为正值(9.2%),而于2011年第1季度则已变为负值。

  这些数字反映中国正在向消费导向型经济转变,而这应有利于决策者通过综合应用宏观紧缩政策、促进消费的财政措施以及社会福利改革实现“软着陆”。

  政府对于通过保持稳健的流动性扩张而维持经济增长的愿望,被控制通胀(部分因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需要所抵消。

  

  部分观察人士对M2及信贷增长减速表示担忧,但新增人民币贷款并不能代表整个融资市场的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数据,“社会融资总量”,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通常均属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项目)、企业债券融资净额及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等等,实际上在去年已由2009年的人民币14.1万亿元上升至人民币14.3万亿元,而同时新增贷款却由人民币9.6万亿元减少至人民币7.9万亿元,反映委托贷款及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出现大幅增长。

  银行贷款总额在社会融资总量所占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92.0%大幅下降至2010年的58.5%,显示传统银行贷款以外的借贷在这些年大幅攀升。2011年第1季度的社会融资总量为人民币4.2万亿元,仅较一年前的人民币4.5万亿元轻微下降。这将减轻市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信贷的依赖程度尤其高)将会大幅放缓的担忧。

  就月度进口减速而言,原油进口量减少也令市场担忧中国经济的前景。6月份,原油进口量跌至大约每天479万桶,较去年同期减少11.5%。然而,6月份交付的原油一般是在4月份前后购买,而当时的价格正处于两年来的新高。这促使部分炼油商出清存货,以缓和油价高企的影响。

  此外,密集的维修导致进口量下降,而且较去年同期的比较基数偏高,这些均构成6月份数据下滑的原因。

  我们认为,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或属过度。尽管6月份通胀略高于市场普遍预期,但无论是投资界还是中国决策者均认为通胀周期仍未到达最高峰。除了猪肉成本和食品价格,推动这一轮通胀上升的因素已经得到控制,故本轮紧缩政策很可能已接近尾声。

  进入第3季度,继国家发改委批准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债券,以便为住宅项目募集资金之后,经济适用房计划应会加快发展。融资向来是经济适用房计划的主要障碍,这一举措将会有助于去除这一瓶颈。政府近期重申于2011年兴建1000万套单位的目标。我们相信随着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庞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将成为推动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