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政策取向已向风机设备制造业发出了明确的警示信号,那些技术水平低、后续服务差、成本偏高的企业将会在风电业整合过程中退出历史舞台。而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应当做好充分的行业整合准备。
乘飞机在中国旅行的人们很容易会发现蓝天下面新添的靓丽风景线——中国大地上已是风机林立。从河西走廊到黄土高坡,从内蒙高原到新疆戈壁,从黑山白水到东南海岸再延伸到边陲云南,星罗棋布迎风而立的风力发电机组已蔚然成阵,壮观抢眼,向全球展示着近年来中国开发建设风电的雄壮步伐和惊人速度。与此同时,“风机制造商”以其坚定的批量跟进和规模扩张挺进中国经济版图,中国风机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并伴生着令人忧虑的产业风险。
迅速扩张的背后助力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发展到超过83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这一炙手可热的行业中来。中国风机产业大跃进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首先是风力发电市场的牵动,风机生产的下游市场为风电场建设形成了国内装机需求。德国和中国的风机业与国内风力发电业的互助勃兴关系证明了市场牵动的巨大力量。在世界前10名风机制造商中,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是发展和利用风能较早的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共建立了6600多座风电站。德国政府计划,今后每年都将以30%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的风力发电量超过1000兆瓦。快速发展的国内风电市场,牵动着德国风机制造业持续扩张与优化。
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将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目标定为1000万千瓦,但到2008年,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就达到1212万千瓦,提前两年完成了阶段性目标。至2010年11月底,我国风电装机达2609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底,累计装机容量为3000万千瓦,装机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按每千瓦投资8000元计,总投资会超过2400亿元。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牵动着风机制造业大干快上热潮的持续高涨。这证明了产业发展的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国家具有了消费自身产品的国内市场,相关产业才可能持续发展。
第二要归功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在风电资源开发进程中,国家产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风电场建设和风机设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分为直接和间接政策措施。要求风电场使用国产风机是促进风机本地化的一条直接途径。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1204号文件,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华锐风电公司设立,仅用四年时间,就占有中国市场25%份额,成为中国“速成风电冠军”,2006年,美国GE能源公司在沈阳设厂,进入中国风电市场;2009年,西门子正式进军中国风电市场;德国瑞能公司、西班牙哥美飒公司都是在中国的国产化率政策出台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在70%国产化率、全额上网、电价分摊、财税优惠等一系列密集推出的政策激励下,中国风电建设出现了持续六年的超常规发展势头。在机械行业,不转行做风机,好象被时代“OUT”了。
第三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在高速增长的产业“风潮”中,地方政府扮演了十分积极的推手角色。国家规定10万千瓦的风电场由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各地方政府则有效应对,将10万千瓦风场分拆为两批4.95万千瓦的项目在省内核准,大大提高了风电场的核准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对引进风机设备整机制造商兴趣颇浓,将其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预以市场激励:将当地较好的风场资源打捆配置给在本地设整机的厂家,风机制造商以转让风场为条件,向风力发电企业抛出橄榄枝——耍拿到风场资源,必须使用本公司生产的风机。某发电集团在全国各地建设风场过程中因此种背景前后使用了八不同风机制造商的产品,这些五花八门的风机设备,标准不一,给后续维护、技术服务、零配件统配带来了诸多不便。业内专家指出,“当扭曲的非市场因素强烈地作用于产业链的自然衔接时,市场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这种变相的指定购买,使风机市场被行政力量分割了,这也铺垫了众多小规模风机制造商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
最后,领袖企业的示范效应也在行业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国内风机制造商目前排名在前三甲的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华锐风电的前身是大连重工集团旗下的大连成套设备公司。于2004年大胆地引进德国1.5兆瓦技术,2005年完成1.5兆瓦风电机组国产化套配产业链,于2006年下线双馈式变桨变速机型,一举成为国内兆瓦级主打产品的领跑者。并与华能新能源结成产业同盟,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在200B年超越了年长其八岁的金风科技,排名中国第一。1998年成立的新疆金凤科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型风电技术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其主要产品是750千瓦机型的风机,2006年金风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3%,2007年金风科技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2008年又通过收购德国Vensys公司获取了直驱永磁技术研发的领先力量,同时建立生产基地,拓展欧洲市场。今年金风科技加大了直接与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力度。华锐、金风凭着行业先行者的敏锐意识,及时抓住机会,迅速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积累了先发优势。在企业转型的压力下,传统设备制造商看到风电设备市场的潜在机会和风机行业的较高盈利,也强势介入风电整机制造业。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制造经验,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开拓本省风能资源,初步打开市场,形成了一定的供应链和客户群。
行业变局进行时
纵观中国现有的83家风机设备制造商,龙头企业为数有限,产能规模大小不等,有华锐、金风、东方电气这样重量级的,也有市场份额不到1%的轻量级的,而且技术引进五花八门,品牌认知度较差。根据2009年的数据,分割中国风机市场前10名的是:华锐风电25%、金风科技20%、东方电气15%、联合动力6%、明阳风电6%、Vestas4%、湘电股份3%、GEWmd2%、Suzhn2%、Gamesa2%。这前10大厂商占据中国风机市场85%的份额,其余的70多家仅占15%。业内人士认为,风机制造业产能过剩是事实,而且相当严重。但领先企业的产能并不过盛,过剩的是那些低端机组。随着行业总体利润水平的下降,缺乏核心技术的小企业生存空间将为窄缩。亏损和被兼并不可避免。
有三大政策取向已向风机设备制造业发出了明确的警示信号:一是从2009年9月起,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已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确定为调控和引导重点,二是有关主管部门已经取消了70%国产化率要求以及包括进口免税在内的针对风电制造企业的一些财税优惠,以防范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的风险积聚和泡沫破裂;三是国内排名前五的风力发电企业没备招标政策已明确提出要侧重使用行业领先企业的风机设备。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那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后续服务差、成本偏高、品牌知名度小的企业将会在风电业整合过程中退出历史舞台。它们所出售的风机,也将面临着配件断供、更新无路的风险,或将为新型风机所替代。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应当做好充分的行业整合准备,为做强做大中国的风机制造业当好行业表率。
风机的技术研发一直是我国风机设备制造业的软肋。国家应集中科研力量推进风机核心技术的突破,领先企业必须持续地进行研发投入,形成品牌+专利的高端制造业的核心阵容,把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形成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
国家已经规划了若干个千万级陆上风电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并采取风电特许经营权招标的形式产生业主,在电价孰低原则下中标也会使风机设备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仍是风机制造商难以绕开的问题。
离网分布式清洁能源设备市场尚没有引起业内的足够重视,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在风机带U造商都把目光聚焦于大型风机时,小风机市场却少人问津。目前,荷兰、丹麦、瑞典和挪威四国的风电商通力合作,正在发展适合民用住宅的太阳能风能发电的“组合设备”,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风力资源为居民造福并惠及于环境。我国地域广阔\,农村电网电价很高,牧区、山区居民用电还十分不便。试想,当分布于广大农牧区的千家万户都能用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时,该为中国的风机制造业提供多么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我们期待着这道惠及万民的低碳风景线早日到来。
风机变局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