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创新:中国式管理境界(34)


  人与人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有性别、性格差异。能力的大小非先天固有,全都是后天演变而来。在人的一生中,总共算起来,主要受三所学校教育的影响,一所是家庭,一所是学校,一所是社会。说不清哪所学校对人的教育影响最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有其中的一所能够影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说,其他两所对人的影响起辅助作用。

  有道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当然,从砖厂里运出来的都是砖,从瓷厂里运出来的自然全都是瓷了。能让水管里流出血,能让砖厂里运出瓷来否?能,但须创新。

  这就是本文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问题,当然也是我想在这里把它们阐述清楚的问题。

  现在有许多青年对于自己走向社会信心不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大学基本上不关注对人能力教育、对人社会修养的锻炼,而把传授所谓知识当做了大学教育的根本。这实在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主要的新闻媒体还在宣讲“知识改变命运”,不客气地说,简直是在误认子弟——鲁迅先生曾经痛斥过的那种“图财害命”。

  凭什么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说这些话的人,知道“知识”是一种什么东西吗?难道仅仅是被印在教科书的那些所谓的“知识点”吗?也就不要说其中有许多的“知识点”已经是过时的、没用的东西。为啥?就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看看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学的那些所谓教授们写的文章就知道,他们讲的那些知识究竟、到底有荒谬,有多无知。说什么“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说什么“学员的一句话比教授都顶用”。如此,还要你们这些教授有何用?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了作为大学教授的他们,竟然公开地在否定管理的科学性质。请问,世界上有不具有科学性的事物的运动吗?世界上有没有规律性的物质运动吗?知识是什么?知识不就是对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描述吗?管理是什么?管理不就是一个表达规律的过程吗?科学是什么?科学不就是认识规律、揭示规律和按经济社会规律办事的过程吗?如果管理连科学都不是而是所谓的“实践”,我们的大学统统地被都关掉算了。

  如此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部分高等学府,已不再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而成为了一个“反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基地了——公然否定科学,还不是烦科学。难怪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总也“找不着北”。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就别想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出来。为啥?就因为我们的一些教育部门、机构,已经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任务等都给抛弃了。至于培养创新人才,那就更甭再提。

  如果按照笔者的意思,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要想把这个问题阐释清楚需要首先了解何者为“新”,何者为“创新”。那么,何者为“新”,何者又为“创新”?

  新者,旧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已经出现、已经存在的事物或经济事物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新意”而只有“旧意”了。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新”不是别的,而是“尚未产生”的事物、经济事物也。

  创新者,辞旧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辞旧者”,才能算得上是“创新”。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能够不断地对固有的认识、对固有的做法、对固有的经验、对固有的事物实施“否定之否定”。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总在“辞旧”而又能总能“出新”之人也。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作为一个人,又怎么才能做到“辞旧迎新”?诚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人的经济社会自然地位与状态均有所不同。即便有人具有“辞旧迎新”的认识、本事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也会由于其未能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而无法成为“弄潮儿”。

  怎么办?我看不如“守旧”。

  什么叫“守旧”?本文不是再讲“人才创新”吗?“守旧”者,何以“创新”?我的回答是,只有“守旧”者,才能够“创新”者也。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新”与“旧”没有了区别了吗?有,不仅有,而且绝对有而不是相对有。如此,作者又如何解释“守旧”呢?

  为此,我就需要跟大家讲一下“新”或“旧”是怎么产生的,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人们必须得认识到,一切“旧”事物都曾经“新”过,只是由于历史的、时间的关系才使得两者有了些许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市场经济这个范畴,我们都能够从列宁的著作中找到,也能够在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历史上发现其曾经实行过的痕迹,也能从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文章中发现。而从这个意义上,实行市场经济不能说“新”,而应说“旧”才对。可是,不能不说,市场经济的实行,却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了一片新天地。而谁又能说,中国将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不新?而是旧的?如此,我又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凡是能够按经济社会规律办事者,皆为新、皆为创新、皆为创新型人才!反之,就算是一个“后”产生出来的事物、人才,我们也不能称其为“新”。如此说明,时间不能作为区别事物“新”或“旧”的依据,而只有是否符合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者,才具有区别“新”与“旧”事物的能力。

  为什么只有规律才能够将“新”与“旧”给区别开来?

  (1)只有有规律的事物运动才有未来。

  (2)一切规律、原理均是在指向未来。

  (3)能按规律办事者才能够播种未来。

  (4)晓上述规律原理者才能迎接未来。

  (5)有充分思想准备者才能拥有未来。

  (6)善利用规律资源者可以坐拥未来。

  结论:创新不如守旧 ,守旧不如更新,更新不如出新,出新不如待新,待新不如借旧,借旧不如待旧——一“以待来时”的意思。如果还读者搞不清楚,请看《中华绝学,管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