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形式丰富吸引国际公司资源


  奢侈品牌普拉达曾四度冲击上市,最终居然舍弃了诞生地米兰,而选择了香港。对急于吸引国际企业到港上市的港交所来说,这是一次胜利。

  市场人士相信,相比米兰,在香港上市普拉达可获得更高的估值,而香港的上市要求也相对宽松。

  面对上海国际板的挑战,港交所暗暗努力将国际公司到港上市作为其增长动力之一。去年以来港交所高层多次到欧美进行上市推广,试图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到港上市,以打破内地企业“垄断”港股的尴尬局面。

  港交所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企业占港股市值的57%,仅比2009年58%略少1个百分点;同时,去年50%的IPO资金由内地企业筹集。

  去年以来,港交所接纳更多海外司法权区的公司申请上市,包括意大利、日本、巴西等,并修订上市条例以吸引国际资源类企业。除高层组队路演,吸引国际企业到港进行传统的IPO作第一上市外,港交所还不遗余力采用其他发行人上市方式,以扩大国际企业在港上市比例。

  这些方式包括第二上市,即第一上市地在其他交易所,如在伦敦第一上市的嘉能可(00805.HK);介绍形式上市,即不涉及集资,如英国保诚(02378.HK);香港预托证券(HDR)上市,即公司股东名册必须保留在第一上市地,如淡水河谷(06210.HK)。

  另一国际品牌寇奇之前也表示,计划在港发行预托证券形式上市。

  在吸引国际企业到港上市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已然失败的尝试,其中最著名的是俗称“纳指七雄”的试验计划。港交所内部人士曾向记者介绍,港交所在10年前曾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7家大型企业如微软、戴尔等,安排到港挂牌交易,但这7家企业并没有上市地位,也没有发行新股或转移旧股到港。如今“纳指七雄”已名存实亡,基本没有交易量。

  港交所吸引国际企业的努力仍在继续中,但收效仍有待观察。去年以上述其他形式上市的企业,在港交易量和股价都呈低迷状态,被部分独立股评家质疑为实质上已经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