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牛钉子户”不宜过分渲染


“高考最牛钉子户”不宜过分渲染


“几百万怀揣梦想的学子在中国的不同角落集体地拥进这个48小时的时空里接受选择和评判,在此之后,有的继续着梦想,接受着祝福,来到崭新的校园;有的则孤单地卷起梦想,背起行囊,借着老乡和亲戚的名义,走进陌生的都市。”


这是一年前的今天,我在博文《高考考不出梦想的贵贱》中写的开场白。


高考,俨然成为青春生命的分水岭。今年的高考,波澜不惊,不过,我们万能的新闻媒体还是带来了一个成都人的故事。44岁的成都人梁实,15次参加高考,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勇气,让很多人敬佩。


随着媒体的彼此跟进,梁实的15次高考之旅,瞬间被媒体解读为一种坚持梦想的榜样。


其实,在我看来,这仅仅是属于梁实一个人的高考,这样的固执,不能作为一种价值观过分渲染。可我们的一些媒体,依旧在这条路上狂奔。并创造出了网络式名词:“高考最牛钉子户”、“中国第一铁脑壳”等。


不禁感叹:为了新闻,我们时常放下理性和善意,为了轰动,我们时常自松腰带,孤傲裸奔。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和高考资源是有限的。每年的这个时候,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千万学子,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尤其从2001年起,高考更是放宽了年龄的限制,让很多有着高考情节和大学梦的人,走进了开场,与梦想有了一次亲密的相约。


梁实的15次高考,分明是这样政策的受益者。新闻里写他的梦想是四川大学的数学系,可数学一年比一年考的差,这分明是没有复习,没有准备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仅仅是在利用规则,却没有好好珍惜规则。


以这样潇洒的心态,参加高考,不仅浪费资源,更对高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造成影响。


不错,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作为媒体,应该引导个体进行合理的梦想追求,而不是,一味的做着毫无意义的宣扬和爆料。


再有,15次参加高考,就意味着15次无果而终。这样很多还没有参加高考的人,容易对高考产生一种不好的联想。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告诉人们,成功的路径有很多条,并不仅仅只有高考。正如一个网友写道:“高考,不该成为个体一辈子的纠结,而个体的纠结,更不该被舆论无限放大为一个社会‘节点’。”


写到此,我并没有责怪梁实本人的意思,而是为我们的新闻媒体感到害臊。新闻可以挖掘,可价值观不要随便的放大和输出。如今的社会,我们并不缺乏榜样,可严重缺乏一种善意和坚守。

 

 

“明清石”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172110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