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5月CPI破5.5%超政府控制目标
提要: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昔日的“鱼米之乡”缘何遭遇如此严重的旱情?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降水严重偏少。据分析,今年以来,昔日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民政部救灾司的数据显示,据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专家认为,持续的旱情将给国内通胀形势带来严峻考验。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5月16日~22日,大米价格维持了自4月以来的上涨趋势。郑交所早籼稻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已自5月5日的2448元/吨升至5月25日的2557元/吨,上涨了4.45%。其中,23日早籼稻主力合约一度涨近3%,当日的增幅高达2.5万余手,创下了年内资金入场的单日最高纪录。国家统计局5月24日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叶类蔬菜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7种主要蔬菜当中,大白菜、油菜和芹菜等叶类蔬菜的价格分别较上期上涨11.9%、16.4%和11.6%,已连续两周上涨,且涨幅较上期明显扩大。
另据报道,受干旱天气影响,湖北两湖绿谷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近日上涨尤为明显,青椒的批发价上涨了30%,大白菜价格涨了60%,而球白菜的价格则翻了一番。同时,江苏省5月以来本地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外地蔬菜价格较为平稳。食品类权重目前占到CPI的30%左右,而蔬菜占食品权重大约20%。
我国长江中下游正遭遇特大干旱,市场上对于粮食减产的担忧情绪逐渐升温,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已现大幅反弹。多家机构预测,5月CPI仍将维持高位,同比增长预计会在5%以上。根据5月前三周食品价格变化趋势,将5月CPI预测值由5.4%上调至5.5%。如果预测实现,这将成为CPI近34个月以来的新高。另外由于5月中国食品价格重回升势,非食品价格没有松动迹象,翘尾因素回升,预计5月通胀将再创新高,同比增幅将达到5.7%,6月通胀继续上行,超过6.3%的可能性较大.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5月16日~22日,大米价格维持了自4月以来的上涨趋势。郑交所早籼稻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已自5月5日的2448元/吨升至5月25日的2557元/吨,上涨了4.45%。其中,23日早籼稻主力合约一度涨近3%,当日的增幅高达2.5万余手,创下了年内资金入场的单日最高纪录。国家统计局5月24日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叶类蔬菜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7种主要蔬菜当中,大白菜、油菜和芹菜等叶类蔬菜的价格分别较上期上涨11.9%、16.4%和11.6%,已连续两周上涨,且涨幅较上期明显扩大。
另据报道,受干旱天气影响,湖北两湖绿谷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近日上涨尤为明显,青椒的批发价上涨了30%,大白菜价格涨了60%,而球白菜的价格则翻了一番。同时,江苏省5月以来本地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外地蔬菜价格较为平稳。食品类权重目前占到CPI的30%左右,而蔬菜占食品权重大约20%。
我国长江中下游正遭遇特大干旱,市场上对于粮食减产的担忧情绪逐渐升温,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已现大幅反弹。多家机构预测,5月CPI仍将维持高位,同比增长预计会在5%以上。根据5月前三周食品价格变化趋势,将5月CPI预测值由5.4%上调至5.5%。如果预测实现,这将成为CPI近34个月以来的新高。另外由于5月中国食品价格重回升势,非食品价格没有松动迹象,翘尾因素回升,预计5月通胀将再创新高,同比增幅将达到5.7%,6月通胀继续上行,超过6.3%的可能性较大.
中国农业银行5月30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南方旱灾既不会对粮价,也不会对下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产生明显影响,主要看成灾面积。中信证券的判断也基本一致,与农行不同的只是具体数据的出入。判断粮食减产主要是看成灾面积,而不是看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数据比受灾面积出来晚,而且小于受灾面积。
从目前的旱情看,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同时,考虑到中国粮食库存水平较高,粮食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不过,在期货和资本市场上,由干旱引发的预期变化却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原本已经沉重的通胀预期之上,干旱又增加了重重的压力。长江大旱50年一遇,通货膨胀或将雪上加霜 。
目前,我国长江中小游多省正经历一场旱情,来自国家防办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考虑到旱情可能会助推全国短期农产品价格,加之近期肉类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因此食品价格短期内可能重新进入上涨通道。在我国CPI比重中,食品价格约占30%左右,若食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则仍将在5%的高位运行,存款准备金率有望再次上调,加息有望随即而至。由于接二连三的旱灾冲击以及房地产调控效果低于预期,中国物价回落会晚于此前预期,预计今年10月以前,中国CPI涨幅都在5%以上,而2011年全年CPI涨幅可能达4.9%。
预计年内仍有1次加息,时间之窗是6月或7月。食品占据CPI近三成权重 刘利刚和李慧勇二人的担忧,部分基于一点,粮价被誉为“百价之基”,在目前中国CPI的构成中食品类占据了近三成的权重。2010年CPI比2009年上涨3.3%,其中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因素占到70%,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因素占到20%,其他六大类总共占到10%。2011年CPI权重调整后,食品类权重虽然下调了2.21个百分点,但仍占到CPI的30%。
5月2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国家防办副主任张旭说,由于前期抗旱水源消耗较大,人畜饮水困难更加突出,抗旱形势仍十分严峻。据介绍,受干旱严重影响的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此次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但受干旱影响,部分早稻因缺水无法按时栽插,已栽插的也因为无水浇灌生长受到影响;中稻的育秧和移栽也受到了缺水威胁。
从我国历史上受灾面积与食品价格上涨情况的变化关系看,2004年CPI中食品价格涨幅达到9.87%,其中粮食价格涨幅达到26.42%,但当年全国受灾面积仅371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自1999年开始的连续5年下滑以及粮食产量2003年的减产5.77%是导致2004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200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到4721万公顷,但当年CPI中食品价格涨幅仅有0.75%。但从2007年看,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都是近年来相对较大的年份,当年以及2008年的食品价格涨幅连续两年维持在两位数。
过去5年内中国出现的3次严重旱情。在这3次旱情中,中国的食品价格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测算显示,其平均上涨幅度达到了将近20%。具体来看,从2006年冬天至2007年秋天,中部以及南部地区出现了约10个月的旱情,在这段时期内,食品价格平均上涨幅度达到了27%,这导致了通胀预期不断恶化,并成为2008年中国出现恶性通胀的原因之一。而在2008年冬天至2009年春天,中部以及北部地区也出现了严峻的旱情,这段时间内,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约为10%。
基于往年的经验,本轮旱情预期也将推升中国的食品价格,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其持续时间超过今年夏天,那么食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可能将超过20%,这将在短期内推升中国的通胀率。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的本轮通胀将在六七月份见顶的判断,也很可能落空。”在较为悲观的情形下,如果食品价格在年内上升30%,全年的平均通胀率将达到6.5%,远高于政府设定的4%的调控目标。
历史上受灾面积与食品价格涨幅情况看,受灾的区域性以及在不同季节之间的分布使得其对全国整体食品价格乃至物价形势的显著影响相对有限,目前部分地区的旱情会否对整体食品和物价形势产生较大的影响还需持续关注后续降水情况以及旱情的缓解程度。
5月份以来,尤其是5月中旬以来,部分食品价格环比再现回升势头。商务部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5月份前三周的变化显示,第一周主要食用农产品价格仍维持跌势,但跌幅已较前期收窄。第二周和第三周则止跌回升,呈现小幅上涨势头。其中,前期持续下跌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不断收窄,第三周开始价格环比已止跌持平,叶菜类蔬菜价格回升明显。此外,猪肉价格上涨明显,猪肉批发价格5月份前三周环比分别上涨0.1%、1.2%、1.5%。而鸡蛋零售价格环比也是连续三周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0.3%、0.8%和1.3%。从水产品价格看,连续三周价格环比涨幅均不低于1%。
从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走势看,5月上旬总体仍呈震荡回落势头,但从5月中旬开始,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77.9不断上行至近期的184。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显示,5月中旬,部分蔬菜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扩大,如大白菜、油菜、芹菜价格环比5月中旬分别达到11.9%、16.4%和11.6%。鸡蛋价格环比继续攀升,5月中旬环比上涨扩大至4.8%。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则由5月上旬的0.8%扩大至5月中旬的3.3%左右。近期部分地区旱情的发展以及食品价格环比的回升使得市场对物价形势的担忧再起,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如果这种态势进一步持续且无明显缓解迹象,则5、6月份的CPI数据无疑将不乐观,存在超预期和冲高的风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CPI连续攀高,市场普遍预计CPI会在5、6月份见顶下跌,然而突如其来的旱情令市场再度担忧持续走高的CPI,若旱情助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CPI恐仍将在5%以上的高位运行,而管理通胀的任务依旧艰巨,紧缩政策有望持续。5月PMI、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出口同比增速预计都将小幅回落;在物价方面,虽然PPI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但CPI则可能在翘尾因素和食品价格的共同推动下,再度突破前期高点,达到5.5%左右,CPI的环比也将连续两个月高于历史同期环比水平,紧缩政策不会放松。
当前紧缩政策已经起到一定效果,尽管当前经济减速,但总体仍然温和,当前经济增长即便减速也仍在景气区间。现有的经济减速,正是2010年以来政策持续紧缩逐渐显效所带来的,符合政策调控预期和需要,有利于未来物价水平回落,一些企业在此过程中感觉压力不断增大,也是控制通胀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若本月公布的CPI依然居高不下的话,紧缩政策难放松,“两率”可能再启动。预计可能令央行在6月继续上调准备金率,而在6月或者7月,央行还可能继续加息。
本周一(5月30日)央行要求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上报3年期央票需求。根据交易员透露,本周3年期央票发行的可能性较大,但预计本次上报的需求总量不会很大。重启后3年期央票的发行呈现出按流动性状况相机抉择的特点。当前央票发行再度受制于其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因此6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可能性并存,"双率"齐动或再次出现。
据众多分析机构预测,今年6月央行将实施年内第三次加息,而在加息不久后,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从时间窗口上看,这次加息很可能发生在本周末,也就是端午节期间。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众机构预测今年物价将于7月见顶回落,因此6月加息很可能是年内最后一次加息。而随着加息利空出尽,物价逐步回落后,中央将能放手稳定经济增长。该消息为市场利空,但见到物价见顶迹象后,股指仍出现大幅反弹。
美国上周宣布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同时又声称人民币有必要加快升值步伐。市场普遍认为尽避美国的"量化宽松"(QE)政策有望结束,但弱势美元的趋势不会改变,人民币继续受到追捧。昨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4856,较前一个交易日升42点子,再创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兑美元即时汇价收报6.4831,升89点子,亦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人民币大幅升值看起来是为了缓解输入性通胀,而在弱势美元政策下,人民币升值根本无法改变输入性通胀的现状。由此不难发现,升值或是减小国际社会政治压力的手段,换来了非汇率操纵国的名誉,但实际上则造成了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倒闭,进而演变成经济增速回落。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币大幅升值将让我国步日本后尘。该消息为市场利空,也是导致本轮股指调整的罪魁祸首之一。
3月以来高居不下的CPI已连续两月超5%,预计5、6月的CPI将进一步攀升,全年物价水平很可能超过2007年(4.8%)高通胀时期,而当年央行先后加息6次。基于政策操作的历史规律,并结合近期短期国债流标等情况,预计央行可能再次加息,端午节假期为政策出台的重要时间窗口。对于今年的通胀形势,虽然不少市场人士认为,CPI会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但结合翘尾因素、粮食产区旱情的严峻程度以及非食品价格的上涨等因素,今年CPI或将一直在高位盘整。
对比2007~2008年的宏观调控,目前中国仍有加息的空间。2007年2月是中国上一轮负利率时期的起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开始下调基准利率前,共持续了19个月,期间加息6次,累计135个基点。2010年2月中国迎来新一轮负利率时期,至今已持续15个月。在这期间加息4次(100基点),显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率上调空间。另外,从存贷差不断为负的情况来看,央行仍有加息必要。自去年2月存款负利率以来,至今已有4个月出现存贷差为负值,而今年前4个月就有2个月存贷差为负。这说明在负利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明显受到抑制。由于CPI仍未见顶,央行有必要通过加息来控制负利率水平的扩大,从而缓解当前吸储难的局面。
从目前的旱情看,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同时,考虑到中国粮食库存水平较高,粮食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不过,在期货和资本市场上,由干旱引发的预期变化却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原本已经沉重的通胀预期之上,干旱又增加了重重的压力。长江大旱50年一遇,通货膨胀或将雪上加霜 。
目前,我国长江中小游多省正经历一场旱情,来自国家防办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考虑到旱情可能会助推全国短期农产品价格,加之近期肉类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因此食品价格短期内可能重新进入上涨通道。在我国CPI比重中,食品价格约占30%左右,若食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则仍将在5%的高位运行,存款准备金率有望再次上调,加息有望随即而至。由于接二连三的旱灾冲击以及房地产调控效果低于预期,中国物价回落会晚于此前预期,预计今年10月以前,中国CPI涨幅都在5%以上,而2011年全年CPI涨幅可能达4.9%。
预计年内仍有1次加息,时间之窗是6月或7月。食品占据CPI近三成权重 刘利刚和李慧勇二人的担忧,部分基于一点,粮价被誉为“百价之基”,在目前中国CPI的构成中食品类占据了近三成的权重。2010年CPI比2009年上涨3.3%,其中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因素占到70%,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因素占到20%,其他六大类总共占到10%。2011年CPI权重调整后,食品类权重虽然下调了2.21个百分点,但仍占到CPI的30%。
5月2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国家防办副主任张旭说,由于前期抗旱水源消耗较大,人畜饮水困难更加突出,抗旱形势仍十分严峻。据介绍,受干旱严重影响的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此次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但受干旱影响,部分早稻因缺水无法按时栽插,已栽插的也因为无水浇灌生长受到影响;中稻的育秧和移栽也受到了缺水威胁。
从我国历史上受灾面积与食品价格上涨情况的变化关系看,2004年CPI中食品价格涨幅达到9.87%,其中粮食价格涨幅达到26.42%,但当年全国受灾面积仅371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自1999年开始的连续5年下滑以及粮食产量2003年的减产5.77%是导致2004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200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到4721万公顷,但当年CPI中食品价格涨幅仅有0.75%。但从2007年看,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都是近年来相对较大的年份,当年以及2008年的食品价格涨幅连续两年维持在两位数。
过去5年内中国出现的3次严重旱情。在这3次旱情中,中国的食品价格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测算显示,其平均上涨幅度达到了将近20%。具体来看,从2006年冬天至2007年秋天,中部以及南部地区出现了约10个月的旱情,在这段时期内,食品价格平均上涨幅度达到了27%,这导致了通胀预期不断恶化,并成为2008年中国出现恶性通胀的原因之一。而在2008年冬天至2009年春天,中部以及北部地区也出现了严峻的旱情,这段时间内,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约为10%。
基于往年的经验,本轮旱情预期也将推升中国的食品价格,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其持续时间超过今年夏天,那么食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可能将超过20%,这将在短期内推升中国的通胀率。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的本轮通胀将在六七月份见顶的判断,也很可能落空。”在较为悲观的情形下,如果食品价格在年内上升30%,全年的平均通胀率将达到6.5%,远高于政府设定的4%的调控目标。
历史上受灾面积与食品价格涨幅情况看,受灾的区域性以及在不同季节之间的分布使得其对全国整体食品价格乃至物价形势的显著影响相对有限,目前部分地区的旱情会否对整体食品和物价形势产生较大的影响还需持续关注后续降水情况以及旱情的缓解程度。
5月份以来,尤其是5月中旬以来,部分食品价格环比再现回升势头。商务部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5月份前三周的变化显示,第一周主要食用农产品价格仍维持跌势,但跌幅已较前期收窄。第二周和第三周则止跌回升,呈现小幅上涨势头。其中,前期持续下跌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不断收窄,第三周开始价格环比已止跌持平,叶菜类蔬菜价格回升明显。此外,猪肉价格上涨明显,猪肉批发价格5月份前三周环比分别上涨0.1%、1.2%、1.5%。而鸡蛋零售价格环比也是连续三周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0.3%、0.8%和1.3%。从水产品价格看,连续三周价格环比涨幅均不低于1%。
从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走势看,5月上旬总体仍呈震荡回落势头,但从5月中旬开始,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77.9不断上行至近期的184。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显示,5月中旬,部分蔬菜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扩大,如大白菜、油菜、芹菜价格环比5月中旬分别达到11.9%、16.4%和11.6%。鸡蛋价格环比继续攀升,5月中旬环比上涨扩大至4.8%。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则由5月上旬的0.8%扩大至5月中旬的3.3%左右。近期部分地区旱情的发展以及食品价格环比的回升使得市场对物价形势的担忧再起,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如果这种态势进一步持续且无明显缓解迹象,则5、6月份的CPI数据无疑将不乐观,存在超预期和冲高的风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CPI连续攀高,市场普遍预计CPI会在5、6月份见顶下跌,然而突如其来的旱情令市场再度担忧持续走高的CPI,若旱情助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CPI恐仍将在5%以上的高位运行,而管理通胀的任务依旧艰巨,紧缩政策有望持续。5月PMI、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出口同比增速预计都将小幅回落;在物价方面,虽然PPI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但CPI则可能在翘尾因素和食品价格的共同推动下,再度突破前期高点,达到5.5%左右,CPI的环比也将连续两个月高于历史同期环比水平,紧缩政策不会放松。
当前紧缩政策已经起到一定效果,尽管当前经济减速,但总体仍然温和,当前经济增长即便减速也仍在景气区间。现有的经济减速,正是2010年以来政策持续紧缩逐渐显效所带来的,符合政策调控预期和需要,有利于未来物价水平回落,一些企业在此过程中感觉压力不断增大,也是控制通胀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若本月公布的CPI依然居高不下的话,紧缩政策难放松,“两率”可能再启动。预计可能令央行在6月继续上调准备金率,而在6月或者7月,央行还可能继续加息。
本周一(5月30日)央行要求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上报3年期央票需求。根据交易员透露,本周3年期央票发行的可能性较大,但预计本次上报的需求总量不会很大。重启后3年期央票的发行呈现出按流动性状况相机抉择的特点。当前央票发行再度受制于其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因此6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可能性并存,"双率"齐动或再次出现。
据众多分析机构预测,今年6月央行将实施年内第三次加息,而在加息不久后,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从时间窗口上看,这次加息很可能发生在本周末,也就是端午节期间。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众机构预测今年物价将于7月见顶回落,因此6月加息很可能是年内最后一次加息。而随着加息利空出尽,物价逐步回落后,中央将能放手稳定经济增长。该消息为市场利空,但见到物价见顶迹象后,股指仍出现大幅反弹。
美国上周宣布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同时又声称人民币有必要加快升值步伐。市场普遍认为尽避美国的"量化宽松"(QE)政策有望结束,但弱势美元的趋势不会改变,人民币继续受到追捧。昨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4856,较前一个交易日升42点子,再创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兑美元即时汇价收报6.4831,升89点子,亦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人民币大幅升值看起来是为了缓解输入性通胀,而在弱势美元政策下,人民币升值根本无法改变输入性通胀的现状。由此不难发现,升值或是减小国际社会政治压力的手段,换来了非汇率操纵国的名誉,但实际上则造成了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倒闭,进而演变成经济增速回落。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币大幅升值将让我国步日本后尘。该消息为市场利空,也是导致本轮股指调整的罪魁祸首之一。
3月以来高居不下的CPI已连续两月超5%,预计5、6月的CPI将进一步攀升,全年物价水平很可能超过2007年(4.8%)高通胀时期,而当年央行先后加息6次。基于政策操作的历史规律,并结合近期短期国债流标等情况,预计央行可能再次加息,端午节假期为政策出台的重要时间窗口。对于今年的通胀形势,虽然不少市场人士认为,CPI会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但结合翘尾因素、粮食产区旱情的严峻程度以及非食品价格的上涨等因素,今年CPI或将一直在高位盘整。
对比2007~2008年的宏观调控,目前中国仍有加息的空间。2007年2月是中国上一轮负利率时期的起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开始下调基准利率前,共持续了19个月,期间加息6次,累计135个基点。2010年2月中国迎来新一轮负利率时期,至今已持续15个月。在这期间加息4次(100基点),显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率上调空间。另外,从存贷差不断为负的情况来看,央行仍有加息必要。自去年2月存款负利率以来,至今已有4个月出现存贷差为负值,而今年前4个月就有2个月存贷差为负。这说明在负利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明显受到抑制。由于CPI仍未见顶,央行有必要通过加息来控制负利率水平的扩大,从而缓解当前吸储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