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召回门”:战略缺位之痛


  惠普电池召回,是惠普之痛。这痛,源于成本控制,更源于战略缺位。

  过去两年来,这已是惠普第三次全球范围内召回电池。2010年5月和2009年五月,惠普就曾先后两次召回5.4万块和7万块笔记本电池。自2010年扩大电池召回范围后,惠普共接到因电池所致的7起受伤、1起烟雾吸入受伤以及36起财产损坏报告。

  与戴尔、宏碁等竞争对手相比,惠普召回事件发生的频次远远高于同行。

  是两种合力造成了这种结果。一是惠普全球销量第一,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最高,二是与惠普近年来的发展策略有关,即严格控制成本的策略。

  笔记本电池已经标准化,生产外包,电池问题是个采购问题,不是个生产问题。跟其他PC厂商一样,惠普电池均通过第三方伙伴采购获得,并不由自己生产提供。采购价格低,质量自然会降低。

  “召回门”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止是惠普的采购问题,而是惠普整个战略发生了问题,而惠普战略的问题就是“没有战略的战略”。

  至少需要回溯到9年以前,那时候的惠普才有清晰的战略。2002年,排名第二的惠普收购了排名第三的康柏,一举超过IBM,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那时候,惠普有清晰的战略,就是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

  2006年,操刀并购的惠普CEO卡莉.费奥里娜离职,自此之后,惠普的战略就在“IT服务”与“PC之王”之间摇摆。

  没有明确的战略使得惠普永远处于跟随者的位置,从而丧失了引领行业发展的机会。惠普没能成为苹果,通过很酷的设计,很好的用户体验率先推出平板电脑;也没有像联想、戴尔、宏碁那样,作为PC厂商,率先推出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布局移动互联网战略,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获得市场,或布局未来。

  唯一清晰的做法是控制成本,这是策略跟随者唯一获得消费者的手段。成本不断下行,总有一天会达到质量控制的临界点。惠普电池质量问题不断,就是惠普成本下行已经到达质量控制的“临界点”的结果。

  苹果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因为苹果产品定价高,采购部件可以花更多钱,这样的价格与质量控制的“临界点”有很大的空间。

  对于惠普来说,“召回门”是个质量问题,也是个战略问题。

  召回事件让中国消费者屡屡受伤,此次惠普电池召回或能另外?由于惠普主动召回,中国消费者此次将获得全球同等待遇,不会受伤;但与美国消费者不同,惠普出于“情理考虑”而赔偿,而不是出于“法律考虑”。中国消费者其实很受伤,没有获得全球对等考虑,情理考虑并不同于法律考虑。

  在中国尚未建立消费类电子产品召回制度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只能根据《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获得赔偿,在类似的召回事件中,处于受伤的地位。情理考虑可有可无,法律考虑则必须执行。

  为了保护本土“类山寨”产业,中国颁行消费类电子产品召回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如颁行消费类电子召回制度,受伤的不是惠普这样的企业,而是正在成长的本土企业,这些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更大,更多,更难解决。

  对于中国来说,是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正在成长的本土产业,这是个问题。

  在尚未建立消费类电子产品召回制度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只能根据《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获得赔偿,而不能通过“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获得赔偿。

  “缺陷产品”是指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进口商在得知其生产的、销售或进口的产品存在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安全问题的缺陷时,依法向职能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设法从市场上、消费者手中收回缺陷产品,并进行免费修理或更换。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已达数十年之久。自2004年开始,中国先后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尽管缺陷消费电子产品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安全问题,但消费电子产品召回制度迟迟未见出台。

  如果现在出台《消费类电子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最受伤的不是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而是中国本土公司:本土公司缺陷更多,承受打击的能力更小,如果按照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进行管理,那么很多本土公司,特别是消费类电子公司都将倒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之下。

  这些企业倒闭,会影响地方政府收入。按照过往历史经验,地方政府就会不作为,最终导致《消费类电子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