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所有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G U A N X I
韩雪亮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
一、什么是“GUANXI”
汉语中的“关系”在学术研究中(无论是本土还是西方)常常被写作“GUANXI”,而不是“relationship”。关于这种写法的解释,学术界多倾向认为中国的本土关系与西方的关系存有本质的区别。对于这种说辞,我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同意。然而当把关系的范畴扩展外,我认为,中西方的关系只是在侧重点上同,在所包含的范畴上不应该存在差异。
什么是“关系”?在英文中,它的表述为“relationship”(而这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内容,以下不在赘述。)。从中文字面意思上来看,“关系”=“关”+“系”。所谓“关”,在大多数情况下有“闭合”之意;所谓“系”,在甲骨文字形中“爪”、下面是“丝”,即“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意味着千丝万缕的连接。学者费孝通对于关系的解读与这种表象也颇为相似。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对中国的关系做了描述。如下图所示:

差序格局理论示意图
从图示中不难看出,本土意义上的关系[1]就是在不同的客体——“圈内”,主体——人或组织之间的、有条件的联系。罗家德教授在《中国商道——社会网与中国管理本质》一书中所提到的“圈子”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现实的描述更贴切,也更易于常人理解。有些学者对于人脉的解释也恰如其分的反应了关系的内涵,即人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交际网络的延伸。当然这些大多都是从学术的角度对关系的解读,在现实中更多的表述就是“有没有关系”、“搞关系”、“面子”、“走动走动”、“串门”等等。因此,所谓的关系,即使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圈子内的连接。在生活中用到的远远没有学术上那么复杂、却又超越了学术界的概念。生活中的种种,有很多是学术界无法解答或暂时不能够解答的。对于关系概念的理解也不能居于一种,按照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加之个人观念理解即可。
二、关系的分类
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关系社会,中国的企业治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华人关系治理的范畴。对于此类提法,尽管我个人还存在很大质疑,但它的的确确反映了“关系”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以往对于中国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历史、文学等侧面的反映,近些年来一些从事本土化研究的学者把对中国关系的研究从历史、文学等中分划出来,出版/发表了许多赋予学术色彩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探讨了“关系的基础”、“关系的情感性-工具性”、“关系的伦理色彩”等,并基于这些对关系做了不同的分类。这些在学术上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但对于不搞学术研究却又在生活中运用关系的人来说,难免使得本来复杂的关系更趋于复杂,让人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
对于生活中关系,我个人认为只要把他们区分为显性关系和隐性关系即可。这就好比漂在水面的冰块,露出水面的就是显性关系,隐藏在水面下面的就是隐性关系。对于显性的关系,大多情况下是很容易分辨的或是既定的关系。比如父母与子女、组织结构示意图中所表述的各个层级间的关系等等。对于隐性的关系,在很多的时候是不容易分辨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经历去“挖掘”,经过一段时间后,或许可以理解、或者只能体会不可言传、或者依据搞不明白。比如,父母对不同子女的态度、组织中不同的人在工作中之外的关系等等。当然,有时候很难准确的说那一种关系更重要。比如在个人职位升迁中,尤其是在带有政府性质的单位中的个人职位升迁。一方面,它依赖于组织设计、发展、空缺等的需要(显性关系);另一方面,它也依赖于个人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后台”等(隐性关系)。
三、要不要“搞关系”
要不要“搞关系”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明确,“搞关系”是“好”还是“坏”?现实中听到“关系”这两个字,似乎从来没有褒扬的意思。也有不少人对此颇为烦感。[2]尽管如此,他们也不得不处于他们各自的关系网络之中,在必要的时候,也不得不“走动走动”、“搞搞关系”。
关系的好或坏也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一个定论。比如关系和腐败。我们都痛恨腐败,似乎每个朝代的灭亡都与腐败存有不可脱节的联系。腐败的表象下隐藏的就是关系,更多时候是一种隐性的关系。然而有关腐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结果却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腐败与经济增长负相关VS腐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我个人也曾对印度的腐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过相关的检验,发现印度的腐败并没有抑制印度的经济增长,反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多的研究表明,关系在降低交易成本、共享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享受到“搞关系”带来的“收获”的喜悦。当前,关系治理、关系管理已经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些学者更是把它作为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以为的另一种治理机制,甚至认为可以通过“关系治理”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生活中尽管有时痛恨关系,却又不得不“走动走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被无处不在的关系所萦绕。
四、复杂的关系
关于关系的复杂性,个人认为最能体现这层意思的莫过于“潜规则”和“被XX”。
关于“潜规则”的现象或根源,大家不妨读下吴思所著的《潜规则》;关于“被XX”,我们身边的新闻层出不穷,“被捐款”、“被就业”、“被代表”、“被自愿”、“被自杀”……前不久武汉又闹出来了“被精神病”。我要说的还有“被办卡”。“被办卡”现象就发生在我和我的同学身上。前些天,有同学在班级QQ群里声称我们集体“被办卡”,第二天我通过银行客服电话查询,证实我也“被”办了两张信用卡。“被办卡”的时间是2009年从河南某高校毕业,而我们从未与银行签署过任何协议、更没有讲过所谓的卡号,无奈之余还得自行销卡。从关系的角度,我的理解是,某些人(不排除是河南某高校)与银行方面发生了某些隐性关系(从中获利或其他“猫腻”),使得“被办卡”的人与银行之间发生了显性关系(信用卡关系),而这种显性关系在被发现之前,却又一直处于隐性的状态。对于银行方面管理的混乱和某些人(或组织)的“卑鄙行为”——为“被办卡”人带来信贷信誉安全隐患等,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但是,这件事却可以很好的说明以下两点:1)隐性关系可以诱致显性关系的产生;2)由于某些因素所致,显性关系可能会在一定阶段处于隐性的状态。
最后,需要提到的一点是中国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主导关系。个人认为,在西方起主导作用的是显性关系,而在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隐性关系。外企进入中国,很多搞不懂中国的关系,其症结所在也正是没有搞懂这层意思。
欢迎品读下篇《关系愚说》
[1] 以下没有谈及西方关系时,文章中的“关系”等同于“GUANXI”。
[2]谈到烦感关系的现象,不得不重申下前面对与关系的分类。关系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别,我们有时候所不耻的关系属于隐性关系的范畴。而之所以不耻,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它不透明,以至于我们常常对此持以怀疑的态度来看待。怀疑其中存有“猫腻”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实中实在不乏隐性的、肮脏的关系交易,从古至今亦然。
注:本文属于个人有感而作,文章涉及到相关理论和文献并未著名来源,若作者有异议请与我联系。可及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