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端午赋》的一点追问


       2011年6月6日晚,作为祥和中国节主题活动之一,湖南卫视专为端午节推出的特别节目《端午赋》,以鲍国安朗诵的《四个人的告别》(孙冕、马骅、毛泽东、屈原)为开场和主线,贯穿整场晚会,也再一次向我们内心发起追问:屈原留给我们什么?生活在这个浮躁而处处充满了诱惑的年代,我们应不应该像诗人那样“以梦为马”,去追逐诗意的栖居?而且,我们能不能做到?怎样做到?
 像节目中提到和现场来赋诗的孙冕,多年前,他可以把奔驰车送朋友,舍弃一手创办、如火如荼的《新周刊》,毅然决然地离开堂前高寿的老母亲,只身一人去周游世界,去追逐心中飘荡多年的梦想,即使在录像中看到鬓发苍苍的老母亲只能通过儿女打印的微博看到他的信息,即使58岁的他也泪眼滂沱、哽咽着吟不完自己给母亲的诗,但是他依然请求母亲,不要叫醒他,为了他自己的梦想…….
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曾经和孙冕一样,内心充满着对梦想的渴望,但是为什么我们心中总有另一个我,像小品中的那个宅男的影子一样,不断地开导我们“探险、登山、远行是条不归路”,使我们在一次次背起行囊准备跨上“梦想的马儿”,向太阳飞去的那一刻,被无数个以责任、安全、爱情等等为借口的诱惑阻挠,使我们一次次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失之交臂。而相比之下,究竟内心里有什么强大的驱动力,使孙冕可以做到?
像孙冕那样能做到义无反顾追逐梦想的人还有余纯顺,也因为在我们现实中的稀有,他成了传奇一样的独行侠。尽管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悲剧英雄,但是,余纯顺没有过后悔,因为他有无数次反悔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即使一次次与死亡面对,即使上海的花天酒地充满诱惑,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而且,他坚持的,本来应该是很多我们这样的凡人都可以去尝试的,只是我们都放弃了梦想、放弃了尝试而已,因为我们觉得太难,我们不想做英雄。
这一点,从8年前舍弃大家艳羡的事业,去云南省德钦县做免费乡村教师的诗人马骅身上得到了再一次的验证。
尽管如话剧《上课》和录影资料所呈现的,马骅在那山清水秀的梅里雪山下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经常嬉笑玩耍,留着长发、用吉他给孩子唱欢乐的歌谣,但是我毫不怀疑他在那地远天荒的明永村一定也有过孤独、有过动摇、有过迷茫,就如舞台剧《如果马骅还活着》中他的那个影子一样,让他怀疑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但最重要的是,他用坚持和行动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坚持着太阳才是他飞翔的方向。这是最难,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尽管当地藏民的传说很美,说他给孩子买彩色粉笔的路上掉进了澜沧江后还活着,他去了美丽的梅里雪山,就像晚会中郁可唯、王铮亮合唱王菲的一首经典《传奇》一样。而我想追问的是,马骅为什么能坚持理想?孙冕为什么能舍弃?我们怎样才能做到?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都有英雄梦;尽管我们需要英雄,但是,我想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没有他们那种坚定的意志力。这是我们一边渴望梦想、向理想和英雄致敬,一边又舍不得放弃,徘徊在苦恼和纠结中的原因。
那么,出世与入世,真是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体吗?借着端午节追问源头:屈原除了投江,报国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吗?如果有第三条路,在入世中做一点理想的事情,那么大多数人不是可以不纠结了吗?到底有没有第三条路呢?
像稻盛和夫打通入世与出世之门,既以经营两个世界500强公司入世,又出世追问“作为人,何为正确”,不断传播“人人难为李杜,人皆可以为尧舜”、“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普世价值观,连中国泰斗级学者季羡林也说:“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自稻盛和夫始。”他的这条路,算不算第三条路呢?
如果算,那我们这些不能出世的凡夫俗子,还有那些也同样纠结的企业家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如果不算,那我们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