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新股破发终于成常态。其实是市场一个不可逆转的进步!然而,多数"砖家”对此并无正面评价 。反而又在呼吁管理层改变这种"不正常"状态。真有点匪夷所思! 其出发点不难猜测:要么把自己打扮成“为民请命的忠臣”来吸引眼球;要么因自己打新失败而希望政策干预好开溜! 他们脑袋里的如此观点是由他们屁股下的位置决定的。
新股投资为什么不能亏? 打新难道不是投资股票?难道不应承担风险?以前的打新不败,是以二级市场接盘的投资人大多失败,且市场定价机制及供应扭曲为代价的。
仅在几个月前,“三高一低”的新股发行被广泛诟病。大家骂高价发行,恨中签率奇低。 现在一切不马上解决了吗? 最近, 双星新材三十倍的市盈率发行,仅为前期的一半,而中签率为65%,创历史新高 。最后依然是破发了! 以后发行会更便宜,这对想认购并愿意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不是大好事吗? 此现象再度表明市场化自我调节的威力,高到极点,物极必反。管理层只需严明执法确保公平,其他有形之手大可不必伸出。
原来的“三高一低”的新股发行状态下, 对直接投资创业者和对通过私募股权、风险创投(间接参与)投资创业者这两类市场参与者来说,受益是绝对的。事实上,中小板创业板企业上市均一下子取得非常高的估值,批量地造就了不少亿万富豪。同时,前期“潜伏”的创投、风投们的盈利亦异常客观。然而对打新和直接在二级市场热情参与“爆炒”的投资者,尽管大家都心存侥幸,希望有人接最后一棒.但实际上是凶多吉少!结果其实是由打新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为由创业者(包括高管们)和对通过私募股权、风险创投介入的“潜伏者”们组成的亿万富翁的群体慷慨地“捐赠”捐献财富!
现在新股的大面积破发,直接而迅速地改变了“三高一低”的怪象,对形成创业者和二级市场投资者之间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
而且如市场下跌,新股发行就不会再被指责成”阴谋家”和”罪魁”了.因为如发行价高,市场环境又欠佳. 新股发行可能会100%中签. 投资者还敢盲目认购不? 如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那新股票就无法发出,新股的供应就由市场调节,所谓的对市场冲击无从谈起.
这就是成熟国际市场中,从未听说骂新股发行为“圈钱”的原因.而实际上十多年来,大量国内企业在各不同国际市场上市融资,国外从无人骂它们“圈钱抽血”。
顺便提一句,本人1992年起打新(当时是冒生命危险到深圳排队抢抽签表)获利,改变不是也另我郁闷吗? 但作为第一代市场人士,我更希望看到市场化的进步.仅此而已.
实际上,秩序与规则总是不到位才是令A股的一些怪象长期横行的根本原因。不可能是想不到如何建立相关秩序与规则,即使想不到,国外成熟市场(包括我们的香港市场)很多现成也的规则可以借鉴。只是监管者因勇气缺位或其他不便透露的原因(不愿放弃参与利益分配) 而不为。有人号召资本玩家们要有“道德血液”。然而,如果期望靠“道德血液”来解决问题,可能是忘记了“资本的本性是逐利”这一马克思老人家对我们的长期教导了!
其中一些例子是:
退市制度讨论了十几年,就是建立不起来。号称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基本利益。然而让许多“大忽悠”们长期在市场招摇撞骗,不是在损害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吗?
几年前保荐制度的设立同时,却有意无意地缺失了问责和赔偿机制。令不少报荐人只荐不保,收获高额的签字费却不对保荐造假公司承担责任。对造假视而不见、甚至参与造假的行为就因“本小利大”而大行其道了。
至于目前的新股发行的审核制度,为什么就不能变成让市场来决定谁能上市和以什么价格发行的核准制? 当然,保护投资者利益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难道“智慧来自群众”这句话不再适用? 恐怕如改变必须舍弃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这才是一直光说不练的原因吧.
笔者反而认为“专家们”如能多一些理性地分析并推动管理层对市场的一些上述制度顽疾进行一些必要的变革,这比因新股破发而呼吁干预新股发行改革而重回“三高一低”的"非常”状态有意义得多!
新股破发为何无人叫好?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