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间金融可缓解供求,结构矛盾,但契约缺乏严格的风险约束


  这些年金融的软肋即多为大企业,大财团提供融资服务,而对于融资需求很大的中小企业,几乎很难从商业银行融到所需的资金,于是就转向民间高利贷市场,一方面是大量民众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只能储蓄或是去投机,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以说这是金融压制的产物。作为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自然不情愿发展民间金融,因为商业银行虽然实行了股份制,但仍是国字号,况且金融涉及到经济命脉,自然不肯放手,但是实际上资金流向已经严重扭曲,发展民间金融或是更进一步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是未来的方向。

   而一直是民间金融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的茅于轼老师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高利贷是好事,应该鼓励更多的人从事高利贷,我想观点的表述会引来许多争议,但话语中正蕴含着朴素经济常理。

  为什么金融会出现短板?不是资金的供求出现了问题吗?一方面大量资金流向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资金,也就是因成本,风险,偏好,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使信贷资金流向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说当代金融更多的履行着政府金融职能的作用,据报道在几十万亿贷款余额中,大约有14万亿左右的政府平台贷款,而政府债务的增加势必会通过财政税收来弥补,长此以往将陷入恶性循环。

   茅老师开出解决金融短板的药方就是民间金融要公开,透明,合法化,也就是从地下转到地下,而且认为高利贷是好事,因为既然愿意出高利,是因为有更大的赚钱的机会,我想沿海的高利贷多是短期的拆迁,而企业推动力不会持续,而内地的高利贷多是因赌博而产生,所以对于高利贷的问题是否可以再讨论一下。但是允许高利贷的存在,并且允许更多的人加入并从事民间金融,从经济常理来看是有助于资金的流向平衡,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因为一旦民众不把钱存入银行,而从事民间金融,对于市场来说显然出现了多个竞争主体,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减少了储蓄,而且多了千千万万个竞争对手,自然从价格等核心服务上优化,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银行的利率会渐渐提高,而民间金融的利率会慢慢降低,最终两者在相对的水平上保持平衡,届时资金配置将会大大提高,而中小的企业融资也不会那么艰难,但民间金融的实施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资本如何保证安全?现实中的一些钱庄,小额贷款公司,高利贷多是一些强势和黑社会背景所开办,他们放出去的资金可以说没有多大的风险,而对于民众来说如何保证资金安全?当然借贷时会有一些契约,但契约不能等同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合同,它的法律效力要低,更何况在当下的司法环境下,契约的不履行所带来贷方成本也许是很大的,而现实中人们总想省事,省心,如果没有更好的制度保证,当局没有巨大的压力,民间金融或许只能在黑暗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