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回归理性是必然的


  随着新股破发潮的不断蔓延以及行情的持续调整,新股发行市盈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以往那种动辄60倍、70倍市盈率发行新股的“盛况”少了,而以不到20倍发行的则开始出现,这对于创业板新股而言同样如此。

  当市场还在惊讶于创业板新股金城医药发行市盈率接近20倍的“大关”时,没想到美晨科技再次将纪录刷新。18.12倍的发行市盈率,这在创业板挂牌之初显然是不敢想象的,现在却“不幸”变成了现实。

  在新股发行制度第二阶段改革措施实施之后,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明显上窜。去年8至10月,新股首发平均市盈率分别为55.5、61.5、59.3倍,而在第二阶段改革开始实施的11月,即飙升至67.5倍,到了12月份,更突破70倍的水平。

  创业板新股更是不甘落后,其纪录亦频频被改写。继沃森生物以133.8倍发行后市盈率成为创业板的“新贵”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星河生物将纪录提升到138.46倍的“高度”。然而,这一纪录又迅速被新研股份的150.82倍打破。

  相对于新研股份的“天价市盈率”而言,美晨科技仅仅只有其一个零头。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巨变的背后,其实并非没有原因。

  首先,今年以来产生的破发潮对新股发行市盈率的下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挂牌的百余只新股中,破发的占比达八成之多,而挂牌首日即破发的亦高达四成左右。如此高的破发率,不可能不对新股发行市盈率产生影响。再加上一级市场打新资金出现巨额流出,市场对于新股热情不再,市盈率下降亦在情理之中。

  其次,股市持续调整的因素。A股市场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一般会上升,而一旦行情持续疲弱,则会产生下降。自4月中旬之后,A股市场出现持续下跌,期间甚至连像样的反弹都没有出现。市场人气的低迷,不仅反映在大盘与个股行情上,同样会反映到新股发行市盈率上。更何况,创业板指数近两个月以来频频创出新低。

  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创业板的高成长性受到市场的普遍质疑。创业板曾经身披“创新型”、“高成长性”、“高科技”的华丽外衣登场,但其挂牌一年多以来,其成长性不仅落后于深市的中小板,甚至于被沪深主板远远地抛在后面。高估值需要高成长性来支撑,没有高成长性作保证,创业板的高估值也就犹如空中楼阁。

  目前的创业板市场,在繁华落尽之后,剩下的就只有“裸泳”了。当投资者认识到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真面目时,置身于创业板,不再是分享什么所谓的高成长性“盛宴”,相反,股价破发、业绩变脸、指数不断创出新低等风险时常伴随左右。如此背景下,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回归理性其实早已 “被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