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模式是鸡肋还是肉脯?


医药行业老是犯一个毛病:近视症。

我一向说话不中听,但是现实也支持我的说法。

09年医改政策刚出台,医药圈便急吼吼的反对“统一定价,统一配送,统一采购”。于是乎,几大协会联合主流医药媒体上书“我们的14条”。好了,“三统一”变成了“省级主导的招投标”。

于是乎,医药人扬眉吐气。不料,开拔的“安徽模式”彻底让医药大佬们坐立不安,“唯低中标”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于是“质优”还是“价廉”之辩从未断过。

于是,“某某事件”突起,于是,“某某大厂原料药超排”,于是,“6协会要求统一定价”。

是不是医药行业不要“我们的14条”了?再回头,回到从前,来个“春天里,我们从头再来”?

于是又有了“上海模式”是质优的代表。

说此话者,估计又是个三国演义中的可怜谋士,没多久,他是什么命运,我不晓得!

但不顾上海的现实和全国的现实,去说什么质优,那估计这种论调只是种代言!

还是鼓励大家去看看我的“新医改的4个经济学问题及对策”吧,虽然主流的东东不接受。但是看完了,你们就发现穿着穷人衣服吃着鲍鱼那是不现实的。

至于上海模式是鸡肋还是肉脯,我是管不了的,这不关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