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有媒体都报道了一则“自1996年以来,深圳市已十次位列酸雨重灾区”的新闻,这则新闻还引用了“深圳市人居委相关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我们也不明白深圳的酸雨频率为什么一直居高不下。’的说法,同时在这则新闻中还专门提到“到2010年年底,深圳的户籍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72.1万辆,加上约20万辆的异地车,全市机动车总量达190万辆左右。”这三点十分隐讳的相联在一起。
其实不用讳忌,深圳的酸雨大部分都是汽车尾气造的,只要看一下停在红灯前那一片密集车辆上变形天空中随风扭动的热气,就应该感慨深圳车太多了,尾气太多了。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深圳人其实都是异乡人,对拥有一台车充满了渴望,它是回乡路的最佳伙伴,而车也推动了深圳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深圳的经济与理念。
从环保意识方面来说,深圳人的环保意识可以说领先与全国城市的。但无奈的是深圳的出行交通根本与它的国际化城市完全不相匹配的。有轨交通和公交都是十分落后的,同时对私车的引导完全是一个无秩的状态,现在还基本停留在提高停车费用,增加用车成本,只想的收取费用的意识上,根本还没有如何引导私车使用的服务理念上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年六月可以说是深圳的地铁月,五条地铁线路全面通畅,可以说这是深圳人的一大福音,也是我们深圳人的骄傲,但从最近的密集的关于地铁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很少看到对于深圳地铁周边的配套设施的报道,像一些地铁周边有没有兴建大型停车场,那些可以让车主们将车停在停车场,改用地铁出行办事等的报道,只有让人记住地铁的开通和出行的便利,其实这根本就不用太多的介绍,如果你多报道一些那些地方可以停放车辆,转坐地铁出行办事的交驳站点的新闻来引导深圳私车使用理念,这无疑将会对深圳人出行多坐地铁起到根本性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