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组奇怪的数据:
中国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960年第78名,1970年第82名,1980年第94名,1990年第105名,2008年第106名,2010年第127名;但反观中国GDP世界排名:1978年第15名,1990年第10名,1995年第7名,2000年第6名,2007年第4名,2010年第2名。
这两组数据显示:
虽然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中一直在下降,但中国的GDP世界排名却是在节节攀升;也可以反过来说:虽然中国的GDP世界排名在节节攀升,但中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中却一直在下降。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看,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感受。
有个经典的故事:一个老人有两个闺女,但老人每天都愁眉苦脸。旁人问,老人说,因为天气,天气好的时候,我的那个卖雨伞的女儿的生意就会不好,下雨的时候,我的那个开洗衣店的女儿的生意就会不好。有人将宽慰她“在天气好的时候,您只想那个开洗衣店的女儿,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只想那个卖雨伞的女儿,就行了”。果然,如此调整了之后,老人家每天都很开心。
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被称为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之下,人就会开心幸福,相反就会有挫败感。
关于中国经济状况,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了,加上外部的捧杀与内部的膨胀与虚荣,似乎已经没有理由再让自己的精神饱受折磨。
以前曾经多次谈到GDP的问题,但似乎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说,那就是GDP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此简单地说一些,希望能让这个问题更容易理解一些。
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经营的实体。其实在国家与企业这两方面的经营中,确实有很多可以类比的东西。
在所类比的项目之中,一个国家的GDP,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现金流;GDP的增长相当于利润率的增长。同时,国家与企业一样,也存在着负债率,这说明一个国家的GDP总量与到期外债之间的关系,也表示国家这个庞大的经营实体,成长是否健康。当这种负债率高到一定程度,财政收入降低,或者债务总量增加,国家的信用等级就会降低;当财政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政府就会破产,债权人就有权利要求债务人采用货币之外的方式偿还债务。
破产之后,政府解体,或者被政变,或者被推翻,或者是债权国找个傀儡政府实现自己的利益。
当然,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可以通过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或者是美联储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之类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所欠的债务缩水;但那是建立在美元是国际通行的外汇结算与储备货币这个前提下的。
其他国家没有向世界发行钞票的权利,遇到债主上门,怕就只有砸锅卖铁了。
中国的GDP持续快速增长,提高了中国的信用等级,同时中国不仅吸引了巨大的国内外资本投资于中国,让当初百废待兴的中国得以取得百废俱兴的成就。
但从债权人的角度,不管是债权投资还是股权投资,都要求有稳定的投资回报。所以就会让中国采用紧缩姓的货币政策,限定人民币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作用,用货币手段让中国经济持续高烧不断,用比较高的基本利率维持比较高的GDP增长,同时人民币的汇率也相对于其他货币而有所升值。
投资人有一个简单的公式:稳健的投资收益=稳定的收益=基本利率+GDP+汇率增长。
当人民币的基本利率+中国的GDP+人民币汇率增长的总额高于本币,就意味着用人民币投资中国市场就是必然,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会使得外资如潮水一般,挡都挡不住。
央行发行的人民币,老百姓创造的财富,来自国际资本的投资,这些冒出来的货币推高中国自身各方面资产资源的价值,撩拨着人贪欲的本能,在越吹越大的泡沫中迷失,并被泡沫淹没。
中国活跃的市场经济与追求GDP以及吸引外资的政策倾向,使得地下钱庄,非法换汇、热钱等现象屡禁不止,同时,民众用于贸易、旅游、采购、留学等的外汇需求就逐渐失控。
在内外夹击之下,中国的各种制度规范形同虚设,外汇管制就此被架空了。同时,监管者出于个人利益考虑的“法外开恩”甚至“监守自盗”更让监管制度难以落到实处。
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来资本都有推高中国GDP增长的内在需求,因此,中国的GDP已经在失控般的增长了,想慢都慢不下来。
在外资看来,中国经济就是持续性的赚取利润的工具。赚取的是中国人日益增长的消费承受能力。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日益增长的消费动力和财务支付能力,所以投资中国市场,利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的GDP取得突飞猛进的增加,并非中国人民的卓越成果,更多的是被国际社会干涉并架空的结果,因为GDP与GNP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货膨胀也并非简单的消费信心指数那么简单,而外界对中国的态度,更非善意的,也是可以讲得出道理的。
这些已经在2010年的文章中有了深入阐述。
多年来,每年两会所制订的发展规划,都是GDP增长“保八”,按照官方的理由,是保障民众的就业率。GDP的增长如此就与民生这个伟大的工程结合起来。
但是搞清楚GDP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其实GDP的增长与人均收入甚至民生关系并非那么紧密的正相关的关系,甚至是负相关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所谓保八就是强制性地贡献8%的年度利润增长率。
众所周知,企业要想取得比较高的利润率,或者是需要创造更高的现金流,或者是需要压低成本的,在创造现金流上,中国采取了刺激并拉动内需的方式,而那前提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以及加薪之类,对工薪阶层有利的政策。
但所谓加薪与提高个税起征点,实际上,真正受惠的是那些有在政府、事业单位或者外资企业里有稳定工作,不用担心被动辄闪电裁员的人,而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因为绝大部分人就职于竞争惨烈而且无依无靠的民营中小企业甚至自负盈亏的个体户。来自行业市场、人才市场、媒体的监督以及主管机构等方面的压力,超时工作,无薪金加班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保留住自己的饭碗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居然提出加薪?——亏你好意思说!
中国的GDP持续膨胀压低的是谁的成本?
所压缩的注定不是财政收入的成本。因为从政府是最为核心的合伙人的这个角度理解,政府的那部分利益,通过各种税费,是根本无法逃避的。逃避的后果,轻则身陷囹圄,重则有性命之忧。轻则祸及自身,重则整个公司破产,所有员工都受到波及。
顺便提一句:财政收入这部分每年大约取得30%左右的增长率。
所压缩的成本也不会是投资人的那部分收益,因为投资人是用脚投票的,当你的业绩(利润率下滑)让投资人看不到希望,并失去耐心,他们放弃了对你的支撑,你就只有自行承担所面对的企业运营等方面的压力。
那是有国际化与商品经济的内在逻辑的支撑的。那是资本市场的客观规律,无法动摇。
所压缩的更不会是水电以及能源之类基本运营成本,毕竟那些因素,该花多少钱,并不是由企业自身说了算的,而是别人制订了之后,向你来收取。你是不能不缴纳的,是赖也赖不掉的。既没有权利参与价格制订,更没有权利讨价还价。
——那么压缩的到底是哪方面成本呢?
那么当其他所能想到的所有成本都无法控制,都无法减少的前提下,剩下的就是人力成本了,所以要想生存并提高GDP总量,就只有压低人力成本了,所以,富士康也好,玖龙纸业也罢,这样的血汗工厂在中国也就屡见不鲜了。
这个从不断上涨的基尼系数,从民众越来越苦不堪言的生存压力,就足以看到了。
当然,外资纷纷给中国施加压力,呼吁让中国政府制订提高劳动者的薪资水平,但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更像是为自己的产品谋求更广阔的销路,让他们更舍得花钱消费而已!
不错,我们的可支配收入是增加了,但那是建立在CPI、住房、能源、交通和过桥费以及其他生活成本迅速持续提升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内心的恐慌逐渐加剧的前提下的。
所以盲目追求GDP,注定会以牺牲民众的幸福,降低民众生活的满意指数为前提的。一方面是为了对外的谄媚,一方面是为了对内的形象营造。
我们通常只知道涸泽而渔的危害性,却忘记了在经济社会中,同样有跟涸泽而渔类似的现象,那就是通过提高GDP压榨民众的收入了。
可悲的是:从这种角度而言,我们的GDP膨胀,刚好是在逐渐涸泽而渔的过程。
GDP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6月2日)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