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时代”系列报道二·关注“‘高考扰民’后遗症”
“少爱我一点”与“关爱孩子”之博弈 考生从“天上”到“人间”有点儿难
叩问“高考扰民”后遗症
□《现代教育报》记者 雷玲
“北京呼吁市民在高考那两天不要开汽车,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究竟是民扰高考还是高考扰民,已经难以分清。建议从明年起设立中国高考节,高考那两天全国放假,以保证考生潜心高考。”——一条去年6月5日的@郑渊洁的新浪微博的转发,再次在今年高考期间引起社会各界、各大媒体对“高考扰民”现象的热议。
一边是在“关爱孩子”的滔滔洪流下引出的“全民高考”乃至“高考扰民”怪状的是与非,一边却是被关爱着的考生们微弱的抗争——“少爱我一点吧!” 2011年高考结束后,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少爱我一点”与“关爱孩子”之间博弈,直接引发的是“高考扰民”后遗症的频发:让考生们一下子从高考期间备受关注的“天上”状态,回到即将面临的上大学或复读或打工创业的 “人间”常态,的确有点儿难!
有谁在倾听考生的声音
有人曾调侃:不得不说,整个社会得了严重的“高考病”!每年6月,全民集体进入高考语境,高考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一切为高考让路。原本一场属于学生的“个体大考”,演绎成了考全民、考社会、考政府的“国家第一大考”——瞧,这几乎是一场现代“全民战争”。
那么,这场“全民战争”中的主角们,在整个社会如此庞大“关爱孩子”的重压下,又有何感受?
“抛卷”、“撕书”、网上微博“咆哮”……2011年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加入了这些“狂欢”式减压活动。从本报 6月13日推出的“后高考时代”系列报道之一《考后综合症高发》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到,考生狂欢的背后,背负着因爱而生的巨大心理压力。
请听两位考生的心声——
网名叫“我是好汉哦”在网上留言:我是应届考生,我觉得社会上在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很多所谓为高考考生的东西在我看来很难理解。
网名叫“爸爸控制不了了”在网上留言:我后天高考,我觉得别那么多事儿最好,平时怎样就怎样。别我考试旁边老太太扭秧歌就成。一个考试嘛能怎么样?既然选择高考这条路,就已经够怂够没有能力了,再连个抗干扰能力都没有,还能在社会活下去么?
记者调查发现,去年,就有多名应届毕业生给媒体写信呼吁:“还我们自由的考试空间,不要给我们来自社会的压力”,“使我们感到了比考试本身还要大的压力,这样的帮助对我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高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平常的考试,希望父母和社会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我们的身上”,“希望把我们当作正常人来看待!”
呼声不能说不够真诚!但是,社会各界对高考庞大的关爱似乎从来没有减少过:2011年高考,警车照样可以为考生开道,建筑工地照样可以因高考停工,一些地方甚至禁止考场周围一切机动车通行等等。
“高考扰民”最终扰乱了谁
“人为把高考弄得那么紧张,有必要吗”、“这么多的关注反倒成了无形压力,我高考那会儿什么都没有也照样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高考扰民”现象,很多曾经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此类看法。
去年5月,一位叫叶炳昌的读者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高考在即话“扰民”》的文章,文中谈及:“其实,‘特殊待遇’对考生无益。高考这几天的殊遇实际上是害了考生,给他们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昔日的嘈杂,猛然间被寂静所取代;过去的艰苦,一下子被豪华而替代,让学生如何能适应?”如此担心,显然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位考生的微博留言:“自从高考完后,我的生活就好像变得不太正常了,具体表现为:每天头晕睡眠质量下降、肠胃不舒服,搞得比上学都难受……”
记者在网上调查时发现,高考后短期内不管不顾地疯玩、整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等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
如何帮助考生们随着高考分数的查询、录取通知书的下发等尽快回到生活的常态和正轨,并正确地规划好自己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和今后的人生路?
北京第二中学校长钮小桦建议:适当的放松与调整是有必要的,但考生应该更多寻求一些正当的放松渠道,比如去旅游,或在家与父母多一些亲情沟通,上网了解一下所报考大学的情况,为进大学读书做充分准备。
“考后学生要尽快调整身心,如果像网上一些考生那样不计后果地盲目疯狂减压,甚至胡说八道,即使将来考进大学,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不健康、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的人。”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刚从高三任教下来的兰老师说。
一位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的刘先生也表达了自己对“高考扰民”的看法:“我觉得家长对高考的重视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关心不能过,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孩子如果连一些噪音和交通上的不便都不能忍受,就算他考上了一流大学,也会因为不具备坚韧的品质,不能真正成才。”他告诉记者,他家住在朝阳区,离考点算上堵车大概需要一小时车程,但他除了考前悄悄去踩了一次点,并把乘车路线记下来告诉儿子,两天的考试全是儿子独自一人去完成的。
记者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一位叫周静波的网友曾在天涯社区上发表的看法颇耐人寻味: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缺乏大风大浪的考验与磨练,但想一想,家长与社会又给孩子们创造了多少独立闯荡的历练机会呢?从小到大哪天不是小心翼翼唯恐有丁点呵护不周呢?特别在极具“中国特色”的高考时段内,考生就是上帝,就可以享有特权,如此过分的保护,到底是在为他们减压还是增压呢?
从“天上”到“人间”,路要自己走
这是一个考生在微博上发的考后规划:1.出去找份兼职,积累一些工作经验,顺便赚点零花钱;2.去图书馆,借这个充足的时间,多积累些知识;3.办个健身卡,强身健体;4.向家长学习一些生活技能(洗衣,做饭之类);5.与同学外出游玩;6.家中玩电脑;7.与小学或初中的好友联系一下,增进下三年来有些淡漠的感情;8.去初中或小学看望下自己的老师。
记者采访时发现,有类似小规划的考生也不在少数。前文中所提的自己一人去参加高考的刘先生的儿子,就打算这个假期去学习驾照,“多学一门技能总会有用的。”小刘告诉记者,“同时我也准备到中国传媒大学网站多了解一些大学的情况,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报考了传媒大学的小刘对考进该校充满信心。
对于考生来说,无论高考期间怎样被捧到“天上”,往后的路还得自己走——随着分数的公布、志愿的填报、入学等的来临,生活很快将走出“后高考时代”,进入“人间”常态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职业规划成长管理研究专家、北京前方导航教育公司首席专家、人大附中原职业规划师吴志兰建议:考生们应尽快冷静下来,认真倾听自己内心:我的兴趣在哪里?我的特长是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以后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社会上有些什么行业和职位?如何把我想要的生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梦想。”她强调,即使非常态的高考让考生很快从“天上跌落人间”,但不必在意,经历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短暂停留后要积蓄力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