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股市格外受人关注,之所以被人们所关注,并不在于它表现很好,而是表现极差!5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中国经济趋好,股市为何跌跌不休》:“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报表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领先全球,上市公司业绩增幅领先全球。但是中国股市无论上证指数还是深证综指却屡创全球跌幅之最”。而二季度中国之熊也是毫不逊色,沪指已从4月1日的2932.48跌倒了昨天的2641.39点,两个多月的时间跌去了近300点,跌幅近10%。而若从4月19日创下今年最高点3067.46至今,在短短2个月内沪指跌去了426点,跌幅竟达到14%,这与国际上其他股市相比,亦是难摆脱其熊样!
中国经济每年10%左右发展已经近30年了,而股票市场却一直低迷,“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究其原因,管理层把股票当成圈钱的机器,扩容,扩容稀释了资金,人们对不断低迷连续亏损的股市很多选择逃离,资金出逃,不断扩容,再有很多消息面的打压,脆弱而混乱的股市焉能承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把股市打压的如此低迷!让这里为企业融资做出重要贡献的股民损失惨重,这失去的不仅仅是信心,而是信任!
这次沪深股市非理性杀跌的成因甚为复杂,有人认为是宏观调控使得资金面紧张所致,实际上,这是站不住脚的!今年资金面紧张,去年呢?全年资金面较为宽松,中国股市不是照样熊冠全球吗?中国市场并不缺钱,最近央视财经频道一直在连续播报“聚焦钱流”,焦点主要是:1、民间资本不缺钱,但都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楼市、投资品市场活跃;2、中小企业缺钱,融资难;3、民间高利贷大行其道,投资担保公司变相高利贷;4、通胀风险继续加大。现在大量新股上市跟投资者无关,无非是管理层为了完成政治使命,前一阵子不是已经夸下海口了吗?
有人认为是源于政府的房地产调控,但这还是有点牵强!自去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轮比一轮强悍,但中国的房价并没有因此而被吓到。最新房企的销售数据显示,由于限购、限贷等一系列措施的存在,房地产巨头们的业绩已由规模扩张型转为价格推动型,在销售面积无太大增幅的情况下,大型房企凭借全国范围内销售价格的大涨甚至翻番实现业绩的上升。以第一集团的巨头保利地产为例,5月份实现签约金额74.06亿元,同比飙涨132.09%。房地产巨头业绩大幅飙升折射出调控的无力与无奈。不过,中国的高房价没有被“调控”下去,房地产股票却跌幅较大。以保利地产为例,年初至今的跌幅在13%。不过,中国的调控政策是在砸晕股市,还是调控楼市。
有人认为是源于外部环境恶化所致,但这缘何能说的过去?从美国股市来说,年初至今,虽然5月份以来道琼斯也遭遇了大幅杀跌走势,但前半年道指依然涨了384点(截止前日收盘);而从债务问题不断恶化的欧洲来说,股市境况同样比中国乐观。以欧洲的德国为例,年初至今,尽管股市大起大落,但是德国DAX指数也落得了137点的上升态势(截止前日收盘)。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股市的悲哀莫过于证监会没有承担起保护投资者的信托责任,而成为主推圈钱的大管家。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证监会的冷血管理和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无节制扩容无疑是A股持续杀跌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管理当局颠倒了投融资功能的因果关系,过分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轻视或者说忽略了股市投资功能的培育。主要表现在对投资者不够尊重和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不力,表现在对各类投资者热情的打压,表现在对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黑庄、大机构和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的监管打击不力。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被指责和被教育的对象,其结果是,投资者损失惨重,信心和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远离股市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就像当年远离球市一样,没有了广大球迷的热情支持和参与,球市多年的萧条是必然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市场主导者的行为自然可以用这一名言进行充分的自我辩解。但是长期得不到投资回报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则可以选择悄悄离开。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严重的信心危机,那些无视股市危机的人应该看到这点。
面对当前的股市危局,不要以假惺惺的市场自然调整作掩饰(中国股市被称为政策市,前几年政府干预的较多,近两年来,政府克制住了自己对市场的横加干预,只是一味扩容),这是刻意打压之下市场信心彻底崩溃的表现。应尽快把消极的股市政策为积极的股市政策,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今年两会指出的,各国的证券法律都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如果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护,最后市场就失败了。特别是在中国,股市也要讲民生。广大中小散户支持了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他们的利益必须得到保护。
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以为对中国经济进行紧缩、对股市进行打压就能让中国经济摆脱通胀压力的看法是大错。相反,中国经济需要一个高效配置的资本市场,帮助实体经济顺利度过目前的转型阵痛期。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解决结构性难题。抱着国外的理论食洋不化用于当下的中国,将使中国经济付出无法承受的转型代价。目前,通胀未除,滞胀魅影隐现,难道我们要以实体经济的大幅下滑,要以制造业效率的普遍降低,要以大批人员的失业,来作为降低通胀的代价吗?
2个月、400多点、近14%跌幅---受伤的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