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列题研究“两连发”
求一类数列通项公式的五种方法
□ 韩天禧
题目 (2010年全国理科卷第22题)已知数列{an}中,a1=1,an+1=c-.设c=,记bn=,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解法1(待定系数法)由an+1=-,即an+1=,可令an+1+μ=,则an+1=,与已知条件比较得λ-2μ=5,λμ=-2,解得λ=1,μ=-2或λ=4,μ=-.选第一组解代入得an+1-2=,两边取倒数化为==2+.由bn=,得bn+1=4bn+2,再令bn+1+x=4(bn+x),解得x=,从而有bn+1+=
4bn+,所以数列bn+是以b1+=+=
-为首项,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由此求得bn+=-•4n-1,即bn=-(4n-1+2).
评注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第n项an与序号n的直接关系,无论是公式的结构形式,还是序号n与常数结合方式,都不因n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利用待定系数法将递推关系构建成为一个相邻两项系数相同、常数均分、项与序号匹配的和谐形式,使得数列的递推关系呈现出规律性很强的新的组合形式,从而实现求通项公式的目的.
解法2(构造配凑法)由an+1=-,即an+1=,得an+1-2=,两边取倒数有==2+.由bn=,得bn+1=4bn+2.以下同解法1.
评注从条件入手,瞄准目标,采用合理有效的配凑方式,逐步由条件向结论逼近,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综合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解法3 (逆向代入法)由bn=,解出an=+2,同时有an+1=+2,代入an+1=-,整理化简得bn+1=4bn+2,以下同解法1.
评注根据两数列通项an与bn的关系,逆向代入数列{an}的递推关系,兑换为目标数列{bn}的递推关系,出现了预想不到的规律性很强的关系式,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解法4 (不动点法)与递推关系an+1=-相对应的函数是f(x)=-,该函数的不动点就是方程x=-的两根x1=2,x2=.为此考查数列.由于==4•,令cn=,就有cn+1=4cn,得数列{cn}是以c1==-为首项,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求得cn=-.又由于cn==1+•=1+bn,由此求出bn= -(4n-1+2).
评注函数y=f(x)的不动点是指满足方程f(x)=x的根.利用与递推关系相对应的不动点,可将相关数列问题转化为特殊数列处理.尤其是在求分式型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动点法更具有独特、巧妙的用处.
解法5(归纳猜想证明法)由a1=1,an+1=-,求得a2=,a3=,a4=.再由bn=,得b1=-1,b2=-2,b3=-6,b4=-22.由此猜想bn=-(4n-1+2),代入bn=,解得an=2-.因此要证明bn=-(4n-1+2),只要证an=2-=.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之.
(1) 当n=1时,an=2-=1,结论成立;
(2) 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ak=,
那么当n=k+1时,ak+1=-=-=,说明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综合(1)(2),可知结论对任意n∈N+都成立.故an=,从而证得bn=-(4n-1+2).
评注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是万能的通性通法,但由于归纳过程运算量大、猜想有难度、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又复杂,因此这种方法往往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方法.
欣赏一道高考题的四个角度
□ 蔡广军
题目 (2010年江苏卷第19题)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2a2=a1+a3,数列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1) 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用n,d表示);
(2) 设c为实数,对满足m+n=3k且m≠n的任意正整数m,n,k,不等式Sm+Sn>cSk都成立.求证:c的最大值为.
欣赏理由一:知识考查丰富.
本题覆盖了数列与不等式这两个重要知识模块中的很多知识点,如:基本量法求通项,Sn与an的关系,等差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均值不等式等.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堆砌,相反,问题的情境设计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列与不等式衔接自然,环环相扣.同时贯彻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
欣赏理由二:能力考查分层.
本题知识覆盖广但不累赘,每个知识的出现都是为了考查某个能力而准备,充分体现了高考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宗旨.本题共分三个能级设计,达到了很好的区分度.首先第一问考查通性通法,有一定基本功的同学就可以完成这一问.其次第二问分两个层次设计考查同学们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均值不等式才能完成前半部分,并且如果思维不严密,则根本想不到还会有后半部分.
欣赏理由三:解法入口多样.
第(2)问前半部分解法多样.
解法一由=d及=+(n-1)d,得d
>0,Sn=d2n2.-m≠n,于是Sm+Sn=(m2+n2)d2>d2
=d2k2=Sk,所以c≥.
解法二由Sm+Sn>cSk恒成立,得c<=,设t=≠1,f(t)==9->9-=,所以cmax≥.
本小问解法多样,使考查避免了片面性,充分考查同学们的能力,同时注重压轴题的“宽进严出”,使同学们感到拿分容易拿全分难.
欣赏的理由四:平凡中见真谛,蕴意深远.
这道题题境朴实,没有华丽的包装,这样正好体现了“最好的往往是最简洁的”.第(2)问考查同学们思维的严密性.上述解法不能说明cmax=,因为等号不一定成立,从而必须用举反例的方法说明.
任取实数a>,设k为偶数,m=k+1,n=k-1,则Sm+Sn=(m2+n2)d2=d2(9k2+4),于是当k>时,有9k2+4<2ak2,从而Sm+Sn
本题虽然朴实,但因体现了“着眼于能力考查”的大方向,从而蕴意深远.让我们认识到一道好题,不一定有花哨的包装,不一定是完全新颖的,容量也不一定非常大,只要能符合同学们的认知情况,能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能体现数学本质思想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