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地陷不要掉以轻心!


热焦点评(11118):珠江新城地陷不要掉以轻心!

彭澎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题外话:前段时间在新浪做节目,出来遇见珠江新城地陷,开车路过那个大坑,十分恐怖!

没想到,很快就有了新一次地陷,虽说在人行道上,但掉车、掉人都不是好事!自然人们会联想到楼宇、广场等等……这时候,专家出来说,珠江新城底下是软土,甚至说全广州底下大多都是软土。这使我联想起以前就有专家说过白云新城一带地下是溶洞,因为那里也发生了地陷。

当然,工程施工多少都会考虑到地质条件,但道路、人行道可能地陷,也多少说明其他建筑下面也可能有隐患。因此,第一,凡是软土、溶洞地带,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有专门的安排;第二,有关地块的地质情况应该向公众公开,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这样让市民有防灾减灾的思想准备,就如日本对地震的防范一样。

 

珠江新城频地陷只因“脚软”

2011-6-15

南方日报记者郑佳欣 趁着完成广州城市地质调查研究的机会,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庄文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珠江新城地下分布软土层是引发该区域频繁地陷的因素之一。

庄文明说,根据最新完成的广州城市地质调查,珠江新城地下存在厚达1020米的软土层,虽然该区域每栋楼在建设时都对软土层采取了应对措施,但这些应对措施相对分散,缺乏对整个珠江新城区域对软土层的防护和治理,没有做足地质灾害防治,这导致区域里没有被处理的软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从而成为引发路面塌陷的因素之一。

对于后期治理方法,他表示重点是避免水土流失,首先应把珠江新城的排水进行整体规划,类似建立排污管网一样,确保硬化了的路面的雨水能统一收集,然后排出该区域,避免渗入地下。其次,针对种植了树木和花草的部分,应做好隔水,并进行统一收集,确保下雨甚至是浇灌后,雨水也能不渗入地下。

另据省地质局一位张姓工程师介绍,目前在工程地质立法层面,虽然有相应的建筑法规要求在单体建筑施工前必须做地质勘查,对于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采取治理措施,但对于像珠江新城这么大密度的建筑区域而言,现有法规并没有要求对其整体的地质进行勘查,这一块的地质资料确实缺乏,因此,如果要彻底治理珠江新城地陷,首先要做的是对其现在的地质状况做一个全面详尽的摸查,从工程治理技术上讲,事后治理其实也完全可行,唯一的问题在于广州市政府是否愿意立项做这件事。

追问

当初规划时没考虑软土层?

珠江新城的地下就有10-20米的软土层,当年建设规划时难道没有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吗?

珠江新城总规划师、中大教授袁奇峰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仅是珠江新城,整个广州乃至珠三角软土层分布都比较广泛,像珠三角这样的沉积平原存在软土是很正常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建筑安全的问题不大,市民不用恐慌

袁奇峰表示,珠三角建筑的规划设计基本都考虑到软土层的因素,基本建筑程序都会考虑到地质状况,但是由于道路不需要做深基础,而且道路建设在先,后来周边建筑施工时拨动到软土层,才导致道路出现地陷。

广州地理所副所长黄光庆研究员说,现在所说的地陷严格来说是地面沉降,软土层“不去动本身就会沉降,”他指出,只要控制好地下水状况,做好防护措施,地面沉降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上海浦东的软土层比珠江新城更厚,但是没有出现地面沉降的状况。”

地质状况披露都成了“马后炮”?

珠江新城开发这么长时间,如今因地陷问题始将其地质状况端至台面。“我对我家小区周边的地质状况都完全不知情,谁能告诉我?”有市民提出,目前对于区域地质状况的披露几乎都成了“马后炮”。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地质调查院从2005年开始启动广州城市地质调查,目前已经完成,广州也成为全国首批6个完成地质调查的城市之一。然而,时至今日,这份广州地质家底仍然“养在深闺无人识”,并未公布。

对此,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博客)表示,城市地质灾害的信息如果不涉及保密的因素,应该对外公布,让老百姓、相关企业了解自己关注区域的地质状况,避免出现盖了楼、住进去再爆出周边区域存在地质灾害的状况。

广州地下空间利用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快速增长等因素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大趋势。而“地陷”正在使加速地下空间拓展的发展战略面临新考验。

专家指出,依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所有的地下工程,不对地面和周边产生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影响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黄光庆表示,目前大型项目动工都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但是评估也只是“估”而已,有可能变成“走过场”,甚至地块的地质灾害状况没有真正搞透就开始动工建设,或者为了节省经费干脆置之不理,造成了地质灾害存在一定隐患。他表示,对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要防止新的地质灾害再次出现,首先要做好管理。“很多地质灾害只要做好防护措施,都是可以控制的。”

在对于珠江新城地陷的探讨中,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个地块的整体考量,“每栋楼的地基和防地质灾害做得都很好,但都是孤立的,”对此,目前广州还有待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