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化的起点


  

  金融化是北交所集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四化目标”(集团化运营、金融化推进、信息化提升、国际化布局)的一个组成。


  产权市场的基础矛盾,是平台不断拓展、业务不断铺开、市场融资需求不断增加与新增有效投资人不足之间的矛盾。北交所金融化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

  

  目前,北交所的企业国有产权项目竞价率是还不是很高,也就是说,大多数的项目是非竞价的,其实质就是在法定的20天信息披露期内,没有发现第二个投资人,于是项目不得不协议成交。这是产权市场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大困境,也成为北交所金融化道路上要翻越过的第一道山梁。

  

  我们已经意识到,产权流转是企业产权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环节——这意味着原有的那种企业产权架构形态在产生裂变后消失了。对于多数非上市企业而言,一种旧产权形态的消亡和新产权形态的诞生在一定时间内多只有一次,所以对一般企业而言,产权流转是一种低频次的活动,很少有企业会出现重复、反复和连续的流转。

  

  藉此,表面来看,人们会觉得产权市场与这些企业出现多次对接的机会并不多,所以产权市场的市场容量不会很大。但实际并非如此,这一想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产权市场的发展思路。产权市场的融资领域是很宽泛的,产权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除流转之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产权形成的服务、产权运营的服务和产权流转的服务,所有这些服务的推进都需要巨量的金融资源,可见产权市场可以对接企业的机会不是太少,而是很多。

  

  资本市场是要为想融资的企业找到资金,为想投资的企业找到项目,这是大家都熟知的道理。而在产权市场这样一个非标产品的资本平台上,标的流动性差问题是影响这一平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赖金融化的实现——金融的本质,就在于推动资产的顺畅流动。这成为北交所金融化的又一着力点。

  

  还应意识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要素的金融化。北交所作为北京乃至全国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力量,某种程度上正在做着类金融经营机构的事——直白的说:无论我们愿否金融化,金融已朝我们走来。

  

  北交所集团金融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去年5月30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设立。北金所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迅速地构建起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业务体系,这些业务可具体划分成两大类型:一是金融产权交易,包括国有金融股权交易、地方商业银行股权交易、各类金融机构股权交易、私募股权基金交易等;二是金融产品交易,这一品类更加丰富多彩,包括信贷交易、银团贷款交易、信托产品交易、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交易、融资租赁收益权交易、中小企业贷款交易、定向可转工具(可转股、可转债)交易、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等等。

  

  北金所的业务着眼点,在于对以人民币计价的财富管理市场进行探索,试图成为北交所集团乃至中国产权市场的金融中枢,成为各级政府的融资工具集成商。为此,北金所正在积极建设金融产品数据库,把信托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等统统纳入起来,为投资人提供综合性的产品介绍、查询和匹配服务。这一计划一旦实现,就有可能把中国有规模投资能力的个人与机构都囊于彀中。

  

  金融化推进还需要集团各个专业平台的金融化协同。我们正在筹划建立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联盟,今后还会出现北京绿色金融服务联盟、北京文化创意金融服务联盟、林业金融服务联盟、矿业金融服务联盟……北交所是这些服务联盟的秘书长单位,由我们来提供一套解决方案,在不同的特殊领域,画出一个个小圈子,有针对性地为之提供服务。这些圈子实际就是一个个的资源富集区,我们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全面式的服务,只能是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为市场中这些资源富集区提供服务。可以想见,中国有上千万的企业和上亿的个人,能为其中很小一部分提供服务已是功莫大焉。